就在福临全力推行革新举措的时候,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个女人,就是董鄂妃。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关于她的入宫经历,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清朝的选秀制度,秀女的年龄应该在13—16岁之间,可董鄂妃入宫时已经18岁了,这显然不符合规定。因此,有史料推测,董鄂妃最初是福临同父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被福临纳入后宫。
不管董鄂妃的入宫经历如何,她的出现确实给福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福临的前两任皇后,都是孝庄太后为了政治联姻而指定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对她们没有丝毫感情。只有在董鄂妃这里皇帝陛下才能感觉到自己也是个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不是国家运转的机器。
董鄂妃不仅容貌出众,还精通诗词书画,对佛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与福临的兴趣爱好非常契合。两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一起探讨诗词,研究佛法,福临还把董鄂妃称为“红颜知己”。
董鄂妃入宫后的晋升速度,堪称清朝历史上的奇迹。她入宫仅一个月,就被封为贤妃;过了一个月,又被晋封为皇贵妃,这种晋升速度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福临还为董鄂妃的册封典礼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且大赦天下,这种礼遇原本只有皇后才能享受,可见福临对董鄂妃的宠爱之深。《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顺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宫,册为贤妃,十二月,晋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这段记载虽然简短,但足以看出董鄂妃在福临心中的地位。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董鄂妃为福临生下了一个皇子,福临欣喜若狂,亲自为皇子取名,并对大臣们说:“此乃朕第一子也。”要知道,当时福临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可他却把这个刚出生的皇子称为“第一子”,可见他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为了庆祝皇子的出生,福临再次大赦天下,还下令修建宫殿,准备让这个孩子将来继承大统。
可天不遂人愿,这个备受宠爱的皇子在出生仅一百天后就夭折了。这个打击对董鄂妃来说太大了,她从此一病不起,身体越来越虚弱。福临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这个夭折的皇子为“和硕荣亲王”,还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董鄂妃的健康。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的去世,让福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下令辍朝五日,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还命三十名宫女太监为董鄂妃殉葬,全国百姓都要服丧。福临自己则穿着丧服,住在董鄂妃的灵堂里,日夜守护,还亲自撰写了数千字的《行状》,来悼念董鄂妃。在《行状》中,福临详细描述了董鄂妃的生平事迹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悲痛和思念之情。
董鄂妃的去世,不仅让福临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也让他对朝政失去了兴趣。他开始沉迷于佛学,经常邀请高僧入宫讲经,甚至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偷偷剃光了头发,准备出家为僧,可在孝庄太后和大臣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勉强放弃了这个想法。但从此以后,福临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冬天,也就是董鄂妃去世后不久,京城爆发了严重的天花疫情。天花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感染,死亡率非常高。福临因为伤心过度,身体本来就很虚弱,很容易就感染了天花。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福临的病情开始加重,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于是开始安排后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当时福临有八个儿子,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次子福全(长子早夭),已经九岁;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只有八岁。福临一开始想立福全为太子,可孝庄太后却主张立玄烨,理由是玄烨已经出过天花,对这种疾病有了免疫力,将来不会像福临一样英年早逝。
为了确定皇位继承人,福临还征求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是当时着名的科学家,深得福临的信任。汤若望也认为玄烨出过天花,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福临这才下定决心,立玄烨为太子。《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遗诏传位皇三子玄烨。”这段记载就是福临去世和传位的真实写照。
正月初六夜里,福临的病情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召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任命他们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玄烨。福临对四位大臣说:“朕就要走了,玄烨年纪还小,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四位大臣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表示一定会尽心辅佐玄烨,保卫大清的江山社稷。
正月初七半夜,福临在养心殿驾崩,年仅二十四岁。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福临去世后,朝廷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遵化的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
关于福临的死因,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除了正史记载的天花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福临并没有去世,而是因为董鄂妃的去世心灰意冷,出家为僧,隐居在五台山。甚至有人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曾多次前往五台山拜佛,实际上是去看望隐居在那里的父亲福临。还有一首诗流传下来:“顺治出了家,一代帝王成舍利,留与世间半菩提。”不过,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是民间传说和文学演绎,可信度不高。
顺治帝福临虽然只活了二十四岁,在位也只有十七年,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不仅完成了清朝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还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上,福临亲政后大力重用汉官,打破了满族贵族对朝政的垄断,缓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他还恢复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清朝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上,福临采取了减免赋税、鼓励垦荒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在文化上,福临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推动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为清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福临的统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早期受到多尔衮的控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亲政后虽然推行了一系列革新举措,但也因为过于激进,遭到了满族贵族的强烈反对,导致一些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此外,福临在董鄂妃去世后,沉迷于佛学,荒废了朝政,也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总体来说,福临还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短短十七年的统治中,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还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清史稿·世祖本纪》评价福临:“世祖即位,年六岁,辅政诸王,定鼎燕京,入主中原。亲政后,勤政爱民,孜孜求治,虽享年不永,而规模宏远,为一代之令主。”这段评价虽然有溢美之词,但也客观地反映了福临的历史功绩。
顺治帝福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六岁登基,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十八岁亲政,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二十四岁去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争议。他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虽然福临的统治时间不长,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他的功过是非,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如今,三百多年过去了,紫禁城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当人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宫殿,想起顺治帝福临的故事时,或许会感叹命运的无常,或许会敬佩他的雄心壮志,或许会为他的悲情结局而惋惜。但无论如何,顺治帝福临都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永远被人们铭记。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