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27章 清圣祖康熙:少临大统除鳌拜,内修外征立青史!

第227章 清圣祖康熙:少临大统除鳌拜,内修外征立青史!(1 / 2)

八岁临朝承大统,少年智除鳌拜。

平三藩又复台湾。

北驱沙俄寇,西定漠北霾。

六十一年基业固,轻徭薄赋民怀。

帝王术里藏仁爱。

康乾开盛世,青史立高台。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紫禁城的红墙还沾着年味儿,乾清宫里却一片哭声——年仅24岁的顺治帝福临,因为爱子夭折、宠妃董鄂氏病逝,心灰意冷之下染了天花,没撑几天就咽了气。临终前,他指着年仅8岁的三儿子玄烨,断断续续留下遗诏:“立玄烨为皇太子,即日登基。”

这一年,玄烨还是个穿着龙袍都显晃的孩子。《清史稿·圣祖本纪》里写“顺治十八年正月,世祖崩,圣祖即位,年八岁”,短短十几个字,把一个孩子推上了大清最危险的位置。他不懂什么叫“帝王权术”,只知道爹没了,以后要每天坐在硬邦邦的龙椅上,听一群白胡子老头说听不懂的话;也不知道身边的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看似恭恭敬敬,实则各怀心思,尤其是那个叫鳌拜的,眼神里藏着的东西,连宫里的老太监都不敢多看。

刚登基那几年,玄烨的日子过得像“留守儿童”。每天天不亮就被太监叫起来,先给孝庄太皇太后请安,再去上书房读书——读的全是《论语》《资治通鉴》这类晦涩的书,要是背不下来,师傅会用戒尺打手心;到了上朝时间,就被太监抱到龙椅上,听大臣们讨论“盐铁赋税”“边防军务”,他插不上话,只能乖乖坐着,偶尔被鳌拜等人问一句“陛下以为如何”,也得先看孝庄太皇太后的眼色,再怯生生地说“依诸卿所议”。

最让玄烨害怕的是鳌拜。这老头长得人高马大,满脸横肉,每次上朝都站在最前面,说话声音像打雷。有一次,大臣苏克萨哈跟鳌拜吵了起来,鳌拜当着玄烨的面,撸起袖子就要打苏克萨哈,吓得玄烨差点从龙椅上滑下来。后来,鳌拜干脆找了个借口,把苏克萨哈满门抄斩,玄烨想拦,却被鳌拜一句“陛下年幼,此事当由臣等做主”堵了回去。

孝庄太皇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鳌拜的野心越来越大,再这么下去,玄烨迟早会被鳌拜架空。但她没跟玄烨说这些,只是每天给玄烨讲“努尔哈赤打天下”“皇太极斗明朝”的故事,还偷偷给玄烨找了十几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少年,让他们陪着玄烨在宫里“玩摔跤”。玄烨一开始以为是太皇太后怕他孤单,后来才明白,太皇太后是在帮他培养自己的力量——这些少年,都是从八旗子弟里挑出来的勇士,以后要帮他对付鳌拜。

有一次,玄烨跟少年们摔跤时,故意问:“你们说,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一个叫魏东亭的少年大声说:“他敢欺负陛下,就是奸臣!我们以后帮陛下收拾他!”玄烨听了,攥紧了小拳头——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当“留守儿童”,得快点长大,把属于自己的权力拿回来。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玄烨14岁,按照规矩开始“亲政”。可鳌拜根本没把这个少年皇帝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朝堂上的大事小情,还是他说了算。有一次,鳌拜想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为户部尚书,玄烨不同意,鳌拜当场就把奏折摔在地上,说:“陛下要是不批,这户部尚书就没人敢当!”玄烨气得脸通红,却只能忍着——他知道,现在还不是跟鳌拜翻脸的时候。

但玄烨没闲着。他表面上依旧跟少年们“玩摔跤”,甚至有时候还会拉着鳌拜一起看,故意说:“鳌少保,您看这些孩子摔得怎么样?要是您年轻的时候,肯定比他们厉害!”鳌拜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觉得玄烨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可他不知道,这些少年每天都在偷偷练功夫,摔跤技巧越来越熟练,早就不是当初的“玩伴”,而是玄烨培养的“死士”。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玄烨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先以“商议要事”为由,把鳌拜召进皇宫。鳌拜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进武英殿,刚进门就觉得不对劲——殿里没有大臣,只有十几个少年站在两边,玄烨坐在龙椅上,脸色严肃。

鳌拜刚想问“陛下召臣来有何要事”,就见玄烨一拍桌子,喊了一声:“拿下!”十几个少年立刻冲了上来,有的抱腿,有的拽胳膊,有的按肩膀。鳌拜虽然力气大,可架不住人多,加上少年们练的是“巧劲”,专门攻他的弱点,没一会儿就把他按在了地上。

鳌拜又惊又怒,大喊:“陛下好大的胆子!臣是辅政大臣,你敢抓我?”玄烨从龙椅上走下来,盯着鳌拜说:“你结党营私,擅杀大臣,独断专行,早就该抓了!”说完,就让人把鳌拜关进了诏狱。

第二天,玄烨召集大臣们,列举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说:“鳌拜欺朕年幼,把持朝政,害苦了百姓,也害了大清。朕今天抓了他,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清的天下,是朕的天下!”大臣们早就被鳌拜欺负够了,纷纷跪下来喊“陛下圣明”。

最后,玄烨念在鳌拜当年跟着皇太极、顺治帝打天下有功,没杀他,只是把他终身监禁。没过多久,鳌拜就病死在了牢里。《清史稿·鳌拜传》里记载:“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狱成,列其三十大罪,论大辟,上念其旧勋,贷死,禁锢终身。”

16岁的玄烨,用一场看似“小孩过家家”的摔跤局,搞定了权倾朝野的鳌拜,不仅收回了权力,还让满朝文武看到了他的智慧和魄力。从这时候起,没人再敢把他当“少年皇帝”,大清的朝堂,终于开始听他的话了。

搞定鳌拜后,玄烨刚想喘口气,就发现更大的麻烦来了——“三藩”。

“三藩”是顺治帝时期封的三个藩王:吴三桂(平西王,驻守云南)、尚可喜(平南王,驻守广东)、耿精忠(靖南王,驻守福建)。这三个人都是明朝降将,当年帮清朝打天下立了大功,顺治帝就把南方的三个大省交给他们管。可时间一长,三藩就成了“土皇帝”——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收税、练兵、任命官员,甚至不把清朝的圣旨放在眼里,每年还要朝廷给他们几百万两银子当军饷,把大清的国库都快掏空了。

玄烨早就看三藩不顺眼了。他亲政后,经常跟大臣们说:“三藩就像三颗毒瘤,不割掉,大清迟早会被他们拖垮。”可大臣们大多不敢说话——吴三桂手里有十几万军队,战斗力很强,要是逼急了,他肯定会造反,到时候大清能不能打赢,谁也说不准。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机会来了。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年纪大了,想回辽东老家养老,就给玄烨递了份奏折,请求把自己的爵位传给儿子尚之信,继续驻守广东。玄烨一看,觉得这是撤藩的好机会,就下旨说:“既然尚可喜老了,就允许他回老家,至于广东,不用再设藩王,由朝廷直接管理。”

吴三桂和耿精忠听说后,心里慌了——他们怕玄烨接下来会撤掉自己的藩王,就故意也递了份奏折,请求“撤藩”,想看看玄烨的态度。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说“不能撤藩,吴三桂肯定会造反”;另一派说“必须撤藩,三藩不除,永无宁日”。

玄烨想了很久,最后拍板说:“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早撤!”他下旨同意撤掉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藩王,让他们带着家人和军队回辽东。

吴三桂本来以为玄烨会挽留他,没想到玄烨真的要撤藩,气得直拍桌子。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竖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正式造反。他率军攻占了贵州、湖南等地,还派人联系尚可喜、耿精忠,让他们一起造反。尚可喜一开始不愿意,可他儿子尚之信想当“土皇帝”,就软禁了尚可喜,加入了叛军;耿精忠也跟着造反,率军攻占了福建、浙江等地。

短短几个月,叛军就占领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大清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玄烨虽然年轻,却一点都不慌——他早就料到吴三桂会造反,提前做了准备。他任命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军攻打湖南的吴三桂;任命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攻打福建的耿精忠;任命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攻打江西、广东的叛军。

可战争一开始打得并不顺利。勒尔锦是个草包将军,率军到了湖南后,不敢跟吴三桂打仗,整天躲在营地里喝酒;杰书也被耿精忠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差点丢了浙江。玄烨气得把勒尔锦召回北京,革了他的职,又派图海去代替杰书。图海是个打仗的好手,到了浙江后,很快就稳住了局势,还招降了耿精忠。

另一边,吴三桂虽然一开始打得很顺,可他年纪大了(当时已经61岁),没什么野心,只想在南方当“土皇帝”,打下湖南后就停止了进攻,给了玄烨喘息的机会。玄烨抓住这个机会,调整战略——先集中兵力打吴三桂的部下,再切断吴三桂的粮道,慢慢消耗吴三桂的实力。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就在湖南衡阳称帝,建立了“大周”政权。可没几个月,他就病死了。吴三桂一死,叛军就没了主心骨,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却根本控制不了叛军。

玄烨趁机下令全面进攻,明军节节胜利。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攻占了云南昆明,吴世璠自杀身亡,三藩之乱终于平定。这场战争打了8年,虽然消耗了大清不少国力,可也彻底消除了分裂的隐患,让大清的统治更加稳固。

《清史稿·圣祖本纪》里说:“二十年十月,云南平。上谕曰:‘三藩之乱,累年用兵,民生凋敝,今乱已定,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玄烨知道,战争结束后,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下令减免南方各省的赋税,鼓励流民回乡种地,大清的经济慢慢恢复了过来。

平定三藩后,玄烨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的台湾,被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控制着。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收复台湾后,就把台湾当成了“反清复明”的基地。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位,继续跟清朝对抗;郑经死后,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位,当时只有12岁,朝政被冯锡范、刘国轩等大臣把持着。

台湾孤悬海外,要是不收复,不仅会成为清朝的“后患”,还会影响东南沿海的贸易和安全。玄烨早就想收复台湾了,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将领——清军大多是骑兵,擅长在陆地上打仗,不擅长海战,而台湾的军队都是水师,战斗力很强。

就在玄烨发愁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施琅。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早年跟着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打仗,后来投降了清朝。他熟悉台湾的水师情况,还懂海战战术,是收复台湾的最佳人选。可大臣们反对——施琅以前是郑成功的部下,有人怀疑他“心怀二心”,要是让他率军去打台湾,说不定会跟郑克塽勾结。

玄烨却不这么认为。他召见施琅,问他:“你要是率军去打台湾,有把握吗?”施琅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臣跟郑成功有血海深仇(郑成功当年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臣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台湾,为家人报仇,也为大清效力!只要陛下给臣足够的水师和粮草,臣保证半年内拿下台湾!”

玄烨相信了施琅,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负责训练水师,准备收复台湾。施琅果然没让人失望——他花了两年时间,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还建造了很多战船,准备得差不多了。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率领水师两万多人,战船三百多艘,从福建厦门出发,向台湾进军。郑克塽得知后,派刘国轩率军在澎湖列岛抵抗——澎湖是台湾的门户,只要守住澎湖,就能阻止清军进攻台湾。

刘国轩在澎湖的各个岛屿上修筑了炮台,还派战船封锁了海面,想把清军挡在澎湖之外。施琅知道澎湖不好打,就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派一部分战船假装进攻澎湖的东侧,吸引刘国轩的注意力,然后自己率领主力战船,从澎湖的西侧进攻。

双方在澎湖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施琅亲自率军冲锋,不幸被炮弹击中了眼睛,鲜血直流,可他还是坚持指挥战斗。清军将士看到主帅这么勇敢,士气大振,纷纷冲锋陷阵。刘国轩的军队抵挡不住,战船被烧毁了很多,士兵死伤惨重,最后只能率军逃跑。

澎湖失守后,台湾的军队人心惶惶。郑克塽知道自己守不住台湾,就跟冯锡范、刘国轩商量,决定投降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八月,郑克塽派人给施琅送了降书,请求投降。施琅接受了投降,率军进入台湾,收复了宝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