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刚即位没多久,就想削弱藩镇的势力,结果反而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得逃出长安,差点丢了皇位。最后没办法,昭宗只能派人去汴州,求朱温来救他。
朱温一听,机会来了!他立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长安,把李茂贞打跑了,然后亲自把昭宗护送回长安。昭宗感激涕零,拉着朱温的手说:“全忠啊,你就是大唐的救星!”朱温却笑着说:“陛下客气了,臣只是尽忠而已。”
可转身,朱温就把长安的宫殿烧了大半,还逼着昭宗迁都到汴州。昭宗不愿意,朱温就派手下的士兵天天在皇宫外面闹事,吓得昭宗只能乖乖听话。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昭宗带着文武百官,一路哭哭啼啼地搬到了汴州,住进了朱温早就准备好的“皇宫”——其实就是个被重兵把守的大院子。
从此,昭宗彻底成了朱温的“傀儡”。朱温想让他下什么圣旨,他就只能下什么圣旨;朱温想杀哪个大臣,他连拦都不敢拦。有次,昭宗偷偷跟几个大臣说:“朕现在就像个囚徒,还不如当初跟着僖宗逃亡呢!”结果这话被朱温知道了,朱温立马把那几个大臣全杀了,还警告昭宗:“陛下还是少管闲事,好好当你的皇帝就行了。”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全忠使蒋玄晖邀昭宗诸子德王裕、棣王祤等九人,至九曲池,酒酣,悉缢杀之,投尸池中。”意思是朱温让蒋玄晖把昭宗的九个儿子都骗到九曲池,等他们喝醉了,全部勒死,扔到池子里——朱温为了篡权,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谁也不敢反抗。有个叫崔胤的宰相,想偷偷联络其他藩镇来救昭宗,结果被朱温发现了,朱温不仅杀了崔胤,还把长安来的几百个大臣全部赶到白马驿,一次性杀了个精光,然后把尸体扔到黄河里,说“这些人自称清流,那就让他们变成浊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驿之祸”。
到了这个时候,朱温篡唐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了。可他还想装装样子,等着昭宗“主动”禅位。可昭宗毕竟是唐朝的皇帝,就算是傀儡,也有人心里向着他。朱温担心夜长梦多,就派手下的蒋玄晖,在一个深夜闯进昭宗的寝宫,把昭宗杀了。
昭宗死的时候,才三十七岁。他到死都没想到,自己一心想挽救的唐朝,最后居然毁在了自己亲手提拔的“救星”手里。
昭宗死后,朱温立了昭宗的儿子李柷为皇帝,也就是唐哀帝。这个李柷,当时才十三岁,比僖宗登基时还小,根本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朱温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接下来,朱温就开始为“禅位”做准备了。他先是让哀帝封自己为“魏王”,加九锡——这是古代权臣篡权前的“标准流程”,意思是“我已经有了跟皇帝一样的待遇,就差个名分了”。然后,他又让手下的大臣们纷纷上书,劝哀帝“禅位”给朱温,说“魏王功德无量,百姓都盼着他当皇帝”。
哀帝心里害怕,可也没办法,只能答应。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在汴州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他就是后梁太祖。唐朝,这个存在了289年的王朝,终于在朱温的手里灭亡了。
登基那天,朱温穿着崭新的龙袍,坐在汴州皇宫的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拜。他看着住哈哈大笑——谁能想到,一个无赖,最后居然能当上皇帝?
可当了皇帝的朱温,还是改不了他的流氓本性。他在宫里养了很多美女,还经常跑到大臣家里,霸占大臣的妻妾和女儿。有次,他去义子朱友文家里,看中了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就把王氏留在宫里,还经常跟王氏一起喝酒作乐,根本不管大臣们的议论。
《旧五代史·梁太祖纪》里对他的荒淫毫不避讳:“帝晚年荒淫,多居禁中,常召诸王妃嫔,恣其淫乐,无复礼度。”意思是朱温晚年非常荒淫,经常住在皇宫里,召见各位王的妃嫔,肆意淫乐,一点礼仪法度都没有。
除了荒淫,朱温还特别多疑。他当了皇帝后,总觉得有人想害他,不管是功臣还是亲戚,只要他觉得可疑,就会随便找个借口杀掉。比如,他的得力谋士敬翔,因为劝他少杀人,就被他冷落了好几年;他的侄子朱友恭,因为帮他杀了昭宗,后来居然也被他杀了,理由是“你杀昭宗的时候,没处理干净,让别人知道了”。
最荒唐的是,朱温还想把皇位传给义子朱友文,因为他喜欢朱友文的妻子王氏。这件事被他的亲儿子朱友珪知道了,朱友珪又怕又恨,心想:“我是亲儿子,居然不如一个义子,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朱友珪带着几百个亲信,偷偷闯进皇宫,直奔朱温的寝宫。当时朱温正在跟王氏喝酒,看到朱友珪进来,吓得大喊:“你这个逆子,敢来杀朕?”朱友珪冷笑一声:“你杀了那么多人,早就该有今天了!”说完,就让手下的人冲上去,用刀把朱温砍死了。
这个从无赖逆袭成皇帝的朱温,最后死在了自己的亲儿子手里,年仅六十一岁。
朱温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是唐朝的“叛徒”,却是后梁的“开国皇帝”;他手段残忍,杀人如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中原的局势;他荒淫无道,最终死于非命,却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说他有“功”,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在他统治宣武军的时候,他招抚流民,鼓励农民种地,还减免了一些赋税,让汴州一带的经济慢慢恢复了过来。《旧五代史》里说他“在汴州,劝农桑,薄赋敛,民赖以安”——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势力,但客观上确实让老百姓过上了几天安稳日子。而且,他灭了唐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混战(虽然只是暂时的),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一点基础。
可他的“过”,比“功”大多了。他为了篡权,杀了昭宗,杀了唐朝的大臣,杀了无数无辜的百姓,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都少见。“白马驿之祸”中,他一次性杀了几百个大臣,几乎把唐朝的文官集团一网打尽,导致后来的后梁缺乏有能力的官员,这也是后梁很快灭亡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一个“流氓当皇帝”的坏头。在他之后,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像他一样的藩镇将领,他们靠武力夺取皇位,根本不把“忠义”放在眼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崩坏,战乱不断。老百姓们刚从唐朝的战乱中喘口气,又陷入了新的苦难之中。
朱温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名声不好。他临死前,曾经跟敬翔说:“我这辈子,杀了很多人,也做了很多坏事,不知道后人会怎么评价我。”敬翔没说话,因为他知道,不管怎么评价,朱温都逃不掉“乱臣贼子”和“流氓皇帝”的骂名。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朱温,大多会想起他的残忍和荒淫,想起他如何背叛唐朝,如何杀害忠良。很少有人会记得他曾经劝农桑、薄赋敛,因为他的“功”,早就被他的“过”淹没了。
就像他登基时,有人给他写的贺诗里说的:“草莽登龙位,残唐入劫波。莫言开国业,血债比山多。”他的皇帝梦,终究是建立在无数人的鲜血之上,最后也只能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参考《旧五代史·梁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