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25章 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一扫六合,妥妥的东亚霸主

第125章 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一扫六合,妥妥的东亚霸主(1 / 2)

少年逐鹿长安道,弓马踏破烟尘。

玄武门前血未冷,一朝登九五,万国拜龙鳞。

纳谏如流开盛世,夜披青史思民。

功过千秋谁与论?贞观风未散,犹照后来人。

公元598年,陕西武功县的李氏宅邸里,一声婴儿啼哭把李渊夫妇闹得手忙脚乱——这孩子生得方额广颐,哭声响得能震碎窗纸,算命先生瞅了眼就直拍大腿:“此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听了又喜又怕,喜的是儿子有富贵命,怕的是这话传出去被隋炀帝听见,赶紧赏了算命先生二两银子,叮嘱他“这话烂在肚子里,敢说出去扒你舌头”。

这孩子就是李世民。按说生在公爵家(李渊当时是唐国公),妥妥的“官N代”,本该锦衣玉食混吃等死,可李世民偏不。别的贵族子弟提着鸟笼逛青楼,他揣着弓箭跑山林;别人啃着点心读《论语》,他抱着《孙子兵法》琢磨怎么排兵布阵。十五岁那年,隋炀帝被突厥围在雁门,满朝文武急得跳脚,李世民却给屯卫将军云定兴出主意:“咱们把旗帜插满山头,再让士兵敲锣打鼓,突厥人以为大部队来了,肯定撤兵!”云定兴半信半疑照做,还真把突厥人吓跑了——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露出了“扮猪吃老虎”的本事。

不过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还是隋末的乱世。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犹豫要不要反隋,一会儿怕“谋逆诛九族”,一会儿又怕“错过时机当炮灰”,天天在府里踱来踱去揪胡子。李世民看不过去,拉着刘文静半夜闯书房:“爹!现在隋炀帝躲在江都不回来,天下反贼比地里的草还多,您不反,早晚被别人吞了!”李渊还想装模作样骂几句,结果李世民直接把话挑明:“您要是不反,我就把‘谋反’的证据捅出去,咱们父子一起死,总比被别人杀了强!”

《旧唐书·太宗本纪》里写这事儿,说“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李世民逼着他爹造反”。李渊被儿子架到了悬崖上,只能咬咬牙起兵,而李世民则成了军中的“急先锋”。打西河的时候,他亲自带兵冲锋,士兵饿了他分干粮,士兵伤了他裹伤口,才几天就把西河拿下来;打霍邑的时候,天降大雨粮草断了,李渊又想撤兵,李世民堵在军帐门口哭:“咱们现在撤,敌人追上来就是死!雨停了咱们就打,肯定能赢!”结果雨一停,他带着几十个骑兵就冲上去,把隋军杀得落花流水。

这时候的李世民,才二十岁,却已经成了唐军里的“定海神针”。别人打仗靠人多,他打仗靠脑子——要么绕到敌人后面捅刀子,要么假装撤退引敌人上钩,《新唐书》里说他“每战必克,所向无敌”,其实说白了就是“别人按套路打,他专搞偷袭和心理战”。等到唐军打进长安,李渊立了隋恭帝当傀儡,李世民也被封了秦王,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等着他。

唐朝建立后,天下还没太平。西边有薛举父子占着陇西,北边有刘武周盯着太原,东边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巨头——李渊坐在长安城里,看着地图直头疼:“这仨硬茬,先打哪个?”李世民一拍胸脯:“先打薛举!这小子离咱们最近,不先收拾他,早晚背后捅刀子!”

结果第一次打薛举,李世民就栽了跟头。那时候他生了重病,把兵权交给手下刘文静和殷开山,千叮万嘱“别主动出击,等我病好再说”。可这俩人觉得“秦王不在,咱们露一手”,带着兵就冲上去,结果被薛举打了个全军覆没。李世民病刚好就听说这事儿,气得差点把床板拍碎,亲自带兵再打薛举。这次他学乖了,不管薛举怎么叫阵,就是不出战,耗了几十天,等薛举的儿子薛仁杲粮快吃完了,才突然带兵冲上去,把薛仁杲活捉回长安。《旧唐书》里写“太宗大破之,擒仁杲,陇右平”,轻描淡写一句话,背后是李世民忍着病痛、盯着军帐地图熬了几十天的苦。

刚收拾完西边,北边的刘武周又蹦出来了,还把李渊的老巢太原给占了。李渊急得直跺脚:“太原丢了,咱们老家没了!”李世民又站出来:“爹,给我三万兵,我把太原抢回来!”这次出征,李世民玩起了“熬鹰战术”——刘武周的手下宋金刚能打,李世民就不跟他硬碰,宋金刚走,他就跟在后面,宋金刚扎营,他就围着不打,渴了喝雪水,饿了啃干饼,跟了两个月,把宋金刚的士兵熬得腿都软了,才在柏壁一战把宋金刚打跑,顺便收复了太原。李渊接到捷报,激动得跑到长安城外迎接,抱着李世民哭:“我差点以为见不到你了!”

不过最硬仗,还是打王世充和窦建德。公元620年,李世民带着十万大军围洛阳,王世充在城里死守,一边加固城墙,一边派人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觉得“唇亡齿寒”,带着三十万大军来救洛阳,这下李世民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手下将领都劝他:“窦建德人多,咱们先撤吧,别被包饺子了!”李世民却笑了:“撤什么?王世充在城里快饿死了,窦建德远道而来,咱们分兵打,正好一锅端!”

他留了一部分人继续围洛阳,自己带着三千精锐跑到虎牢关。窦建德觉得“李世民就这点人,随便打”,天天派兵叫阵,李世民还是老办法——不出战。等窦建德的士兵松懈了,某天早上,李世民突然带兵冲出去,直接杀向窦建德的中军大营。窦建德正在开会,听说李世民来了,吓得鞋都没穿好就跑,结果还是被活捉了。《资治通鉴》里写这事儿特别精彩:“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世民曰:‘可击矣!’”翻译过来就是“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去探路,说‘敌人动了就打’,结果敌人真动了,他就冲上去赢了”——听起来简单,其实是赌上了所有兵力的险招。

窦建德一被抓,王世充在洛阳城里彻底绝望了,打开城门投降。这一战,李世民灭了两大巨头,唐朝统一的大局基本定了。可功高震主的道理,李世民不是不懂——他回到长安的时候,李渊封他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还允许他开“天策府”招贤纳士,看起来风光无限,可背后的眼睛,已经越来越多了。

李世民功劳越大,太子李建成就越慌。按说李建成是嫡长子,当太子天经地义,可李世民手里有兵、身边有人才(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这些人都跟着他),老百姓提到秦王都竖大拇指,李建成觉得“再这么下去,太子之位早晚是李世民的”。

于是李建成拉着四弟李元吉,开始给李世民下绊子。先是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说“秦王私下里招兵买马,想谋反”;再是给李世民送毒酒,李世民喝了一口就吐了血,差点没死;后来又想调走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恭、秦叔宝,结果尉迟恭根本不搭理他。《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里写“建成、元吉潜谋作乱,将害太宗”,其实就是“兄弟俩想弄死李世民,保住自己的位置”。

李世民一开始还想忍,觉得“都是亲兄弟,没必要闹到你死我活”。可他手下的人急了——房玄龄半夜跑到秦王府,说“太子都要杀你了,你还忍?再忍咱们都得死!”尉迟恭更直接,提着长矛就闯进来:“大王要是再犹豫,我就先走了,不能跟着你一起等死!”李世民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终于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