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被收拾的是薛举。薛举在兰州称帝,手下有十万大军,还曾打败过李世民,气焰挺嚣张。公元618年八月,薛举病死,儿子薛仁杲继位。李渊派李世民去打,李世民知道薛仁杲骄傲自大,就故意坚守不出,耗了两个月,把薛仁杲的粮草耗光了,然后一战定乾坤,活捉了薛仁杲,平定了西秦。
接着是刘武周。刘武周靠突厥支持,占领了太原,还派宋金刚率军南下,差点把李渊的老巢端了。李渊一开始派裴寂去打,结果裴寂是个文官,根本不会打仗,输得一塌糊涂。李渊没办法,只好又派李世民出马。李世民还是老办法,深沟高垒,跟宋金刚耗了五个月,最后趁宋金刚粮草断绝,一举将其击败,收复了太原。
搞定了西边和北边,李渊把目光投向了东边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把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王世充急了,派人去求救窦建德。窦建德也不傻,知道“唇亡齿寒”,就率十万大军来救洛阳。这下麻烦了,李世民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手下人都劝李世民退兵,可李世民却说:“王世充现在就是瓮中之鳖,窦建德远道而来,疲劳不堪,咱们只要分兵,一部分继续围洛阳,一部分去打窦建德,就能两全其美!”于是李世民留李元吉继续围洛阳,自己带三千精锐,直奔虎牢关,迎战窦建德。
公元621年五月,虎牢关之战爆发。李世民先是坚守不出,等窦建德军心涣散,然后亲率精锐,直冲窦建德的中军大营。窦建德当时正在开会,没防备,被唐军杀得大败,自己也被活捉了。王世充在洛阳城上看到窦建德被抓,知道没希望了,只好开城投降。这一战,李世民一下子灭了两个强敌,唐朝统一的大局,基本定了。
可就在李渊忙着平叛的时候,家里的矛盾却越来越深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开始争皇位了。
李建成是老大,按规矩该当太子,可他知道自己的功劳不如李世民,心里一直不安。李元吉是老四,跟李建成关系好,也怕李世民当了皇帝自己没好果子吃,就跟李建成一起,处处针对李世民。他们先是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说他“功高盖主,有不臣之心”;然后又收买李世民身边的人,想离间李世民和手下的关系;甚至还想下毒害死李世民——有次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喝了之后,吐了好多血,差点没死了。
李渊也知道两个儿子不对付,可他也没什么好办法。一方面,他觉得李建成是太子,不能随便废;另一方面,他又知道李世民功劳大,手下人才多,也不能委屈了李世民。于是他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李世民去洛阳,建天子旌旗,跟李建成分治天下。可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同意,说“要是让李世民去了洛阳,就成了第二个朝廷,到时候更难控制”,李渊一听,又犹豫了,这事就不了了之。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里说:“建成、元吉潜谋害太宗,太宗遂起玄武门之变。”其实这话有点偏,李建成和李元吉确实想害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手下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早就劝他先下手为强了。李渊的犹豫不决,其实是把李世民逼到了绝路上。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长安城里出大事了。
那天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骑着马去皇宫上朝,刚走到玄武门,突然从两边冲出一群人,为首的就是李世民。李建成一看不对劲,拔腿就想跑,李世民张弓搭箭,一箭就把李建成射落马下,当场死了。李元吉吓得掉转马头,想跑回皇宫找李渊求救,结果被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恭追上,一刀砍了脑袋。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皇宫里划船,享受着难得的清闲。突然,尉迟恭浑身是血地冲了进来,手里还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跪在李渊面前说:“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特命臣来保护陛下!”
李渊手里的船桨“啪”地掉在了水里,他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两个儿子没了,剩下的只有李世民一个儿子了。他看着尉迟恭手里的脑袋,又想起这些年两个儿子的争斗,心里又痛又悔,可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身边的大臣萧瑀、陈叔达赶紧劝他:“陛下,太子和齐王本来就没什么功劳,还老想害秦王。秦王功盖天下,百姓归心,不如就立秦王为太子,这样天下就安定了。”(看来李世民没少做老爹跟前心腹的工作)李渊叹了口气,说:“好吧,我早就想这么做了。”
三天后,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宣布:“从今往后,国家大事,无论大小,都由太子裁决,然后再告诉我。”(《旧唐书·高祖本纪》)这话一出口,李渊其实已经把皇帝的权力交出去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渊过得很煎熬。他看着李世民一步步清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看着李世民的手下一个个身居要职,心里明白,自己这个皇帝,已经成了摆设。公元626年八月,李渊下了道禅位诏书,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搬到了太极宫西边的大安宫居住。
退位后的李渊,日子过得挺清闲,可也挺寂寞。他不再管朝政,每天就在宫里看看书、养养花,偶尔也会参加李世民举办的宴会。有次李世民请李渊吃饭,李渊喝多了,拉着李世民的手说:“当年太原起兵,多亏了你;后来平定天下,也多亏了你。我当初要是早点立你为太子,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李世民听了,赶紧跪下说:“都是儿臣不好,让父皇担心了。”
其实李渊心里清楚,李世民的皇位,是靠刀枪拼来的,可他也明白,只有李世民,才能守住大唐的江山。公元635年五月,李渊在大安宫去世,享年七十岁。他的谥号是“太武皇帝”,庙号是“高祖”,后来被葬在了献陵。
提起李渊,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不如儿子李世民——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有“天可汗”的称号,而李渊呢,好像除了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是没有李渊早年的“韬光养晦”,要是没有他在太原积攒的实力,李世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机会施展;要是没有李渊制定的“先取关中,再平天下”的战略,唐朝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统一全国;要是没有李渊在建国初期制定的各项制度——比如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科举制,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无从谈起。
《旧唐书》里评价李渊:“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这话其实很中肯。李渊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他只是比李世民更懂得“隐忍”和“时机”;他也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只是在家庭和国家之间,选择了对国家更有利的一方。
他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是“贞观之治”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有逆袭的传奇,有妥协的无奈,也有作为父亲的痛悔。但无论如何,他都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隋末的乱世,开启了一个属于大唐的新时代。
参考《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隋书·恭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