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02章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先当“居委会大妈”,再当“大将军”

第102章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先当“居委会大妈”,再当“大将军”(2 / 2)

还有一次,国内的河西胡人造反,拓跋嗣亲自带兵平叛。他不像他爹那样猛冲猛打,而是先派使者去劝降,说“投降免死,还能分地”,结果一半的胡人都放下了武器。剩下的硬骨头,他才让军队上,没费多大劲就平定了叛乱。这一手“恩威并施”,让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都老实了不少。

短短几年,北魏就从“烂摊子”变成了“潜力股”:粮仓里的粮食堆成了山,老百姓家里有了余粮,朝堂上大臣们敢说话了,边境上也没那么多架打了。拓跋嗣这“居委会主任”当得,比他爹当“暴君”强多了。

安稳日子过久了,拓跋嗣也开始琢磨扩张的事儿。这时候南边出了个猛人——刘裕。刘裕从东晋的一个小兵做起,一路打怪升级,灭了南燕、后秦,眼看着就要一统南方。拓跋嗣知道,这刘裕要是成了气候,迟早会来打北魏的主意,与其等着被揍,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想借北魏的道。拓跋嗣召集大臣商量,有人说“借就借呗,别惹刘裕”,大臣崔浩却说:“刘裕假道伐虢,肯定没安好心,不如趁机揍他一顿。”拓跋嗣觉得崔浩说得对,就派长孙嵩带兵去堵刘裕。

结果没想到,刘裕的军队是真能打。长孙嵩在黄河北岸被刘裕的“却月阵”揍得鼻青脸肿,死伤惨重。拓跋嗣听说后,吓得赶紧派人去跟刘裕道歉,说“误会误会,咱们还是好朋友”。这事儿让他明白,刘裕确实不好惹,硬碰硬不行,得玩阴的。

刘裕灭了后秦,留儿子刘义真守长安,自己回去篡位当皇帝了。拓跋嗣一看机会来了,立马派大将奚斤率军攻打长安。奚斤也是个猛人,一路攻城掠地,把刘义真打得屁滚尿流,逃回了南方。北魏不仅占领了长安,还把后秦的地盘抢了一大半。《魏书》里得意地写“秦雍之地,皆入于魏”,意思是关中地区全成了北魏的地盘。

刘裕听说儿子丢了长安,气得差点吐血,正想带兵北伐报仇,结果没多久就病死了。拓跋嗣一看最大的对手没了,更来劲了,又派叔孙建等人南征,一口气打下了青州、兖州、豫州的大片土地,把北魏的疆域从黄河流域推到了淮河边上。

不过,拓跋嗣打仗有个原则:不滥杀无辜。当年他爹在参合陂坑杀降兵,留下了坏名声,他特意下规定:“攻下城池,不准烧杀抢掠,百姓愿意归顺的就好好安置,不愿意的也别勉强。”有一次,大将奚斤想把俘虏的百姓当奴隶,拓跋嗣知道后立马制止:“百姓是根本,抢他们干啥?放了!”

南征北战几年,北魏的地盘扩大了一倍多,成了北方最强大的国家。拓跋嗣站在洛阳城头,看着南方的土地,估计心里在想:老爹,你当年打下来的基业,我不仅守住了,还扩大了,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就在北魏蒸蒸日上的时候,拓跋嗣的身体却垮了。他从小身体就不算太好,当皇帝后又操心过度,加上常年征战,落下了不少病根。到了晚年,更是经常生病,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太子拓跋焘才15岁,虽然勇猛,但性子太急,跟他爷爷拓跋珪一个脾气。拓跋嗣担心自己死后,太子镇不住场子,就特意选了崔浩、长孙嵩等一批老臣辅佐,还反复叮嘱拓跋焘:“这些人都是忠臣,有事儿多跟他们商量,别像你爷爷那样乱杀人。”

他还怕宗室闹事,提前把几个有野心的亲王调离京城,给他们封了偏远的封地,让他们没机会搞小动作。对于老百姓,他最后做的一件事是减免赋税,下诏说:“连年征战,百姓劳苦,今年的租子减半。”

公元423年,拓跋嗣在平城驾崩,年仅32岁,在位14年。他死后,太子拓跋焘继位,就是后来的太武帝。

回顾拓跋嗣的一生,他爹是开国猛人,儿子是灭国狂魔,夹在中间的他,既没那么耀眼,也没那么残暴,却干了最关键的事:把一个动荡不安的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制度完善、国力强盛的帝国。《魏书》评价他“明睿宽毅,以德见称”,意思是聪明、宽容、坚毅,靠德行赢得了尊重。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的一生,大概就是:“接手时是个烂摊子,去世时是个强国。”比起他爹的“打天下”,他的“守天下”其实更难,但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还不错。这大概就是他作为“明元帝”,留给历史最好的答卷吧。

参考《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