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 > 第125章 局初调查,天蛾巧设障眼法

第125章 局初调查,天蛾巧设障眼法(1 / 2)

第125章:749局初调查,天蛾巧设障眼法

海城能源集团的充电桩项目订单交付庆功宴刚过三天,吴昊正对着“天蛾”生成的7纳米芯片研发规划图出神,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李娜探进头来,神色有些异样:“吴昊,楼下有两位穿黑色西装的先生找你,说是……市发改委的,想了解我们充电桩项目的技术情况。”

吴昊心里咯噔一下,发改委的人怎么会突然找上门?他起身时,悄悄在心里默念:“天蛾,扫描来人身份信息,分析来意。”

【L3级天蛾启动身份识别:两人均未在公开政务信息库登记,左手手腕内侧有隐蔽徽记,符合749局外勤人员特征(749局为国家特殊事件调查机构,主要负责不明现象、特殊技术排查)。目的推测:调查充电桩技术来源,怀疑存在异常技术支持。】

果然不是普通的政府人员。吴昊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衬衫领口:“请他们到会议室,我马上过去。”

会议室里,创业科技孵化园区管委会的李主任突然到访,身旁两个穿着黑色西装的陌生男人,气质沉稳,眼神锐利,不像寻常访客。其中戴金丝眼镜的中年人率先起身,递过一张烫金名片,上面只有“749局 刘伟”几个字,连职务都没写。“吴总,打扰了。”刘伟的声音平淡无波,“我们听说贵公司在短时间内攻克了充电桩芯片国产化难题,技术进步速度远超行业常规,想来了解一下技术来源。”

另一位身材高大的黑衣人则拿出录音笔放在桌上:“请吴总配合,如实回答就行。”

吴昊在他们对面坐下,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大脑飞速运转。

【天蛾提示:749局权限较高,常规谎言易被识破;建议以“高校技术合作”为核心,结合张教授名义掩护,提供可验证的研发记录(已同步生成模拟研发日志)。】

“我们的技术确实是和学校合作的成果。”吴昊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是“天蛾”连夜生成的研发记录,“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教授您知道吧?他是智能控制领域的权威,我们从去年就跟着他做课题,芯片替代方案其实是他指导的学生项目延伸出来的。”

他指着笔记本上的公式推导:“您看,这是周明他们当时做的算法模拟数据,前前后后失败了十七次,最后才找到适配国产芯片的方法。这些记录学校实验室都有存档,随时可以查。”

刘伟拿起笔记本,翻了几页,又抬头看向吴昊:“据我们了解,Gd32F450芯片的驱动程序优化至少需要三个月,你们只用了25天,这速度不太符合常理。”

“是张教授给了关键思路。”吴昊早有准备,调出手机里和张教授的聊天记录(天蛾合成的语音转文字版本),“他建议我们用‘软件分层适配’替代‘硬件直接移植’,相当于给芯片加了个‘翻译器’,这才缩短了时间。不信您可以打电话问张教授,他对我们这个项目挺关注的。”

吴昊顺势拿起桌上的一份合作协议,“我们的技术能有突破,全靠哈工大张教授的指导。您看,这是我们和学校签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张教授是我们的技术顾问,那个充电桩管理系统,就是在他的‘智能电网优化’课题基础上改的。”

他把协议递过去,上面有张教授的签名和学校公章——这是之前为申请大学生创业补贴准备的,没想到此刻成了救命稻草。刘伟接过协议,翻了两页,又问:“听说你们的小程序推荐算法也很精准,用户转化率比同行高30%,这也是张教授指导的?”

“不全是。”吴昊半真半假地说,“算法框架是参考了国外一篇开源论文,我们团队加了些校园场景的适配,比如针对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做了优化。周明,你把那篇论文调出来给同志看看。”

周明反应很快,立刻打开电脑,调出一篇2009年发表在《计算机科学》上的外文论文,上面确实有推荐算法的基础模型。刘伟凑过去看了看,眉头微蹙,似乎没找到破绽。

这时,另一位身材高大的黑衣人突然开口,指着周明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你们服务器的时间同步很精准啊,误差不超过0.1秒,用的什么授时系统?”

这个问题猝不及防,普通服务器的时间误差通常在几秒到几分钟,而昊阳科技的服务器因为“天蛾”的量子校准功能,时间精度远超常规水平,这确实是个破绽!

吴昊心跳漏了一拍,【天蛾即时响应:生成“高精度授时需求说明”,关联充电桩远程控制场景,“为确保多地充电桩同步执行峰谷电价调整,需高精度时间校准,采用的是国家授时中心的Ntp服务器,加了本地算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