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档案馆的灯光比库房稍亮些,但空气里同样浮动着岁月的尘埃。陆时和小李面前摊开的,是几大本厚重的、装订着泛黄报纸合订本的册子,时间跨度覆盖了1995到2000年。他们的目标明确:寻找与1998年西山公园无名女尸案可能相关的任何新闻报道,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当年警方忽略的、带有特殊细节的边角消息。
那个手腕内侧可能带有“渡鸦之翼”印记的年轻女性,她是谁?她为何被杀?她的案件与二十五年后的林媛案、与韩东明的疯狂实验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这些故纸堆中。
翻阅旧报纸是一项极其枯燥且需要耐心的工作。那个年代的新闻报道风格简练,社会新闻篇幅短小,往往淹没在各种会议报道和广告之中。几个小时过去,眼睛因接触新闻纸的微酸墨粉和细小字体而干涩发胀,收获却寥寥无几。关于西山公园案的报道,只在发现尸体后第三天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则不足百字的简讯,内容与卷宗记录无异,连张配图都没有。
“头儿,这样找下去,怕是大海捞针。”小李揉了揉发酸的后颈,有些气馁。
陆时没有抬头,目光依旧扫过一排排铅字:“有时候,关键线索就藏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注意看那些失踪人口启事、奇怪的读者来信、甚至一些语焉不详的社会趣闻。”
他相信,如果“渡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活跃,并且选择了西山公园作为作案地点,那么其行为模式中必然存在某种特定性,或许会在其他看似无关的事件中留下蛛丝马迹。
时间悄然流逝,窗外天色渐暗。就在他们准备结束今天的工作时,陆时的手指停在了一页1998年10月下旬的报纸上。那不是新闻版块,而是副刊的一个叫做“古城琐记”的专栏,作者署名“墨痕”,内容多是些本地历史传说、奇闻异事。其中一篇短文的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
《西山夜鸦》
文章以颇为文艺的笔调,记述了作者近日夜游西山公园时,听到林中传来“异乎寻常的鸦鸣”,声音“凄厉中带着某种节律”,并隐约看到“林深处有微光闪烁,似有人影幢幢”。作者自称胆怯未敢深入探究,归家后心生疑窦,遂笔录下来。文章最后感慨道:“……西山素有古墓传说,莫非是幽魂夜聚,或是那专引亡魂的渡鸦显形?”
“渡鸦”!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陆时脑海中的迷雾!
他立刻记下了这篇短文的准确日期:1998年10月25日。而西山公园无名女尸案的发现日期,卷宗记录是1998年10月28日!时间上高度吻合!这篇短文描述的情景,极有可能就是案发当晚,凶手(或同伙)在现场进行“仪式”或处理尸体时,被偶然夜游的作者远远瞥见!
“查这个专栏作者‘墨痕’!立刻!马上!”陆时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这是二十五年来,第一个可能近距离接触过案发现场的潜在目击者!
调查迅速展开。通过报社的旧档案,很快查到了“墨痕”的真实身份——一位名叫沈渊的本地民俗学者和历史作家,时年五十岁左右,已于五年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