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查这个‘维尔贝克的镜厅手稿’到底是什么内容!还有,维尔贝克家族是否有后裔或相关技术流传至今?尤其是可能流入国内的!”陆时意识到,他们可能触及了“渡鸦”组织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来源和仪式工具。
国际协查请求迅速发出。几天后,反馈信息陆续传回:
“维尔贝克的镜厅手稿”是一批私人收藏的、未被完全公开的图纸和笔记,据信包含了维尔贝克家族最核心的镜面幻象设计原理,其中确实涉及利用特定角度和曲率的镜面阵列,配合光线和声音,对观察者产生强烈心理暗示和感知扭曲的效果。手稿目前由欧洲一个私人基金会保管,访问权限极高。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调查发现,就在五年前,一家注册地在开曼群岛、背景成谜的“文化遗产投资公司”,曾试图通过中间人高价收购这批手稿的电子复制权,但被基金会拒绝。该投资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层层穿透后,指向一个与李建明名下那家艺术品咨询公司有过间接资金往来的离岸账户。
线索再一次闭环了!“渡鸦”组织,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陈景明的“形态场共振”设想,在实践工具上,也一直在寻求历史上已有的、利用物理手段进行意识操控的技术——维尔贝克家族的镜厅技术!
“镜子”的隐喻,此刻变得无比清晰和具体。它很可能就是“渡鸦”进行最终“仪式”时,用来增强符号效应、扭曲受害者感知、甚至试图开启所谓“真理之门”的关键装置之一。
那么,“K-31”会不会就是指代某种特定的镜面阵列设计方案或安装地点?苏晓提到的“镜子”,是否意味着她在被绑架期间,见过甚至经历过这种镜厅环境?
陆时立刻下令:“重新提审李建明茶社的所有核心员工,特别是负责场地布置和设备维护的人,询问茶社或其关联场所,是否有过不同寻常的镜面装饰或暗室!同时,扩大搜索范围,寻找本市可能存在的、具有复杂镜面结构且近期有异常活动的场所!”
“渡鸦”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它是一个融合了古老邪教符号、前沿神经科学、历史黑科技(镜面幻象)的复杂而危险的混合体。它们追求的“真理”,或许就是一种极端的、对他人意识和生命形态进行操控与重塑的能力。
而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能帮助他们完善这套“镜厅仪式”的特定个体。
案情板上的“镜子?”后面,被陆时重重地画上了一个箭头,指向维尔贝克家族的徽标(一只站在棱镜上的乌鸦)和“K-31”。
光影交错,镜影重重。真实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猎人与猎物,都置身于这座由无数镜面构成的迷宫之中,下一个转角,看到的会是真相,还是自己扭曲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