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饥荒肆虐大地寒(1 / 2)

寒意是悄无声息地渗进来的。

先是早晚的风变得刺骨,接着是呵气成霜,再到后来,连正午的阳光都失去了温度,惨白地照在红星轧钢厂高耸的烟囱和冰冷的水泥地上,带不来一丝暖意。

但这物理上的寒冷,远不及人们心头的寒意。

一九五九年的冬天,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宣告了三年困难时期最严峻阶段的降临。

报纸上的口号依旧响亮,“人定胜天”、“节约度荒”,但现实中,饥饿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四九城的每一条胡同,每一个院落。

粮店门口排起的长队越来越早,越来越沉默。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焦灼的麻木,紧紧攥着手里那点越来越珍贵的粮票和副食本,眼睛死死盯着柜台后那日渐稀疏的粮食口袋和见底的油桶。

限量供应,一次又一次地削减。

粗粮的比例越来越高,那点可怜的白面、大米成了橱窗里的摆设,寻常人家轻易见不到了。

蔬菜更是成了奢侈品,菜站门口常常挂出“今日无菜”的木牌,空荡的菜窖里只剩下些干瘪的土豆和发芽的洋葱。

街面上的人们,脸上普遍带着菜色,脚步虚浮。

棉袄显得空荡荡的,一阵风就能吹倒几个。

浮肿病开始悄悄蔓延,先是脚踝,然后是腿,最后是脸,按下去一个坑,半天弹不回来。

学校里,课堂上的朗读声有气无力,操场上的奔跑嬉闹几乎绝迹。

孩子们最大的愿望,从一颗水果糖,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填饱肚子的窝头。

哀鸿遍野,或许谈不上,但一种无声的、持续的煎熬,确确实实地扼住了这座古老都城的咽喉。

相比之下,红星轧钢厂,尤其是其食堂系统,竟成了这片饥馑土地上一个小小的、令人羡慕的“绿洲”。

这得益于何雨柱。

他主导的“速食面”项目,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李怀德的全力推动下,已迅速从一个试验车间,扩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食品加工车间”。

虽然原料供应同样紧张,但凭借计划内的调拨和何雨柱千方百计“深挖潜力”,生产线始终没有完全停摆。

一箱箱“红星”牌速食面,不仅部分缓解了本厂工人,尤其是一线重体力工种和加班人员的伙食压力,更因其耐储存、便携带的特性,成为了厂里对外协调关系、甚至完成某些特殊任务的“硬通货”和“秘密武器”。

出口创汇的谈判仍在紧张进行,但国内订单,尤其是来自某些特殊部门的订单,已经稳定下来,带来了宝贵的资金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

这使得轧钢厂在分配本就紧张的粮食定额时,拥有了一丝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回旋余地。

何雨柱严格执行着李怀德的指示,将这部分“回旋”来的资源,绝大部分都用在了保障基本生产、稳定工人队伍上。

食堂的大锅菜依旧清汤寡水,窝头依旧拉嗓子,但至少量上还能勉强维持,偶尔甚至能在菜汤里见到几点微小的油花,或者发现窝头里掺入了磨得极细的、不知名的干粉,似乎比别处的更顶饿一些。

没有人知道,何雨柱在夜深人静时,会将自己反锁在加工车间的小库房里,意识沉入空间,将灵泉边那些长势惊人的蔬菜——几根翠绿的黄瓜、几个红透的西红柿、一把鲜嫩的小白菜——小心翼翼地摘下,切碎,混入第二天将要使用的大锅菜食材中。

量极少,如同盐花入海,但那股微弱的生机与鲜美,却能在无形中提振着就餐工人的精神和体力。

他也会在熬制浓缩汤膏时,滴入几滴灵泉水。

这使得“红星”面自带的汤料包,味道总是格外醇厚鲜美,成为工人们艰苦劳作后的一点微小慰藉。

这些秘密行动,他做得极其谨慎,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他知道,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