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了简易设备,仍需老师傅凭经验时刻盯着。
何雨柱将老王调来负责这一关键环节,自己则带着韩春明等几个年轻人,反复调试压面的厚度、蒸煮的时间、以及最后油炸的时长。
空气中终日弥漫着菜籽油和麦粉混合的独特香气,与厂区其他角落的煤灰铁锈味格格不入。
失败仍是常态,一锅面饼因油温骤变而焦黑报废的情况时有发生。
每一次,何雨柱都心疼那宝贵的油脂和面粉,但脸上从不显露,只是默默记录数据,召集大家分析原因,再次尝试。
韩春明这孩子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将数据记录得一丝不苟,眼里也格外有活,清理设备、搬运物料,从不叫苦叫累。
何雨柱看在眼里,心中欣慰。
这试验若真能成,也算是给陈姨家开了条活路。
李怀德几乎隔天就要来转一圈,看着那金黄油脆的面饼一筐筐装盒,脸上是掩不住的喜色。
他甚至亲自押送了几批样品,送往几个关系紧密的兄弟单位和上级部门。
反馈很快传来,清一色的惊奇与好评。
虽然味道寡淡,但其便捷耐储的特性,在需要加班抢修、野外作业的场合,显得尤为可贵。
订单意向,如同雪片般悄然飞来,虽都打着“试验”、“试用”的名头,数量也不大,但背后的意味,不言而喻。
轧钢厂“何主任”的名声,随着这小小的“速食面”,悄然在某个小圈子里传开了。
杨厂长在一次厂务会议上,甚至破例点名表扬了后勤处的“技术革新精神”,李怀德脸上有光,对何雨柱更是倚重。
明面上的“栈道”越修越宽,何雨柱却丝毫不敢放松。
小陈和孙关于易中海鬼祟行踪的报告,像两根刺,始终扎在他心头。
他私下里更加留意劳保仓库和粮站的动静,甚至借着对账的名义,去劳保仓库转过几次。
管仓库的老赵是个面色蜡黄、眼神闪烁的中年人,对着何雨柱这位新晋红人,点头哈腰,极为客气,账目也做得滴水不漏,看不出明显破绽。
但何雨柱敏锐地察觉到,仓库角落里那几摞崭新的棉大衣,数量似乎与账本对不上。
他没有声张,只是记在心里。
粮站那边,他也让老孙多加留意,但易中海和那个新会计似乎极其警惕,再未露出马脚。
暗处的毒蛇潜藏更深,反而让何雨柱更加不安。
他知道,易中海绝不会善罢甘休,眼前的平静,或许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假象。
他只能更加小心,将明面上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无可挑剔,让任何人都找不到发难的借口。
日子就在这种表面忙碌充实、内里暗流汹涌的状态下飞快流逝。
屋顶的菠菜顽强地吐露着绿意,豆芽房的生机弥补着蔬菜的短缺,“速食面”试验车间日夜运转。
不知不觉间,盛夏的酷热悄然褪去,早晚的风里带上了明显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