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小规模投产(1 / 2)

当金黄油脆的面饼在开水冲泡下渐渐软化,散发出诱人的食物香气时,考察组的领导们纷纷露出了惊讶和赞赏的表情。

“不错,不错!何雨柱同志,很有想法嘛!”

一位戴眼镜的粮食局领导品尝着泡好的面条,连连点头,“口感虽然简单,但能快速提供热量,关键是好储存、易携带!这在当前形势下,很有价值!”

工业局的干部更关心生产可行性:“原料就是普通面粉和油?产能怎么样?设备要求高不高?”

何雨柱早有准备,从容应答:“原料普通,目前是手工小批量试验,关键控制点是油温。如果扩大生产,需要定制专门的压面机和控温油炸设备,但并非高不可攀。目前看,利润点可能不高,但能极大缓解一线工人、野外作业人员、甚至部队的后勤压力。如果……如果能配上简单的调味粉包,口感还能提升。”

他没有提出口,但“部队后勤”这几个字,显然触动了考察组领导们的神经。

经过一番闭门讨论,考察组给出了初步意见:

肯定轧钢厂的创新精神,原则上同意小范围试验性生产,由轧钢厂自行解决初期设备和原料问题,产品优先保障本厂及兄弟单位特殊岗位需求。

如果效果稳定,再考虑上报申请计划指标,乃至探索是否具备出口创汇(换取急需的粮食或设备)或更大范围推广的可能。

消息传回,轧钢厂高层振奋不已。

这不仅是实际效益,更是巨大的政治荣誉!

李怀德当场拍板,立刻抽调人手,成立“速食面”试验生产小组,由何雨柱全权负责,要人给人,要地方给地方(暂时划拨食堂后院一间闲置仓库),尽快拿出成熟稳定的产品和初步的成本核算。

试验生产,意味着需要人手。

何雨柱拿到了几个临时工名额。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轧钢厂家属区传开。

虽然只是临时工,但在工作机会极其稀缺的当下,已是无数家庭眼热的香饽饽。

何雨柱首先想到的,就是陈姨家的大儿子韩春明。

陈姨一家,在他和雨水最艰难的时候伸出过援手,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情,他一直记在心里。

韩工为人老实本分,技术也好,只是家里孩子多,负担重,韩春明中学毕业一直在家闲着,成了陈姨一块心病。

如今有了机会,自然要优先考虑自己人。

这天下班,何雨柱特意提了一小包厂里奖励的、自己没舍得吃的桃酥,来到了陈姨家。

陈姨正在门口搓洗衣服,看到何雨柱,连忙擦手起身:“柱子主任来了?快屋里坐!”

“陈姨,别忙了,就说两句话。”何雨柱笑着将桃酥递过去,“给孩子们甜甜嘴。”

“哎哟,这怎么好意思,总是让你破费。”陈姨嗔怪着,眼里却是暖的。

“陈姨,我跟您说个事。”

何雨柱压低了些声音,“厂里搞了个新项目,我这边有几个临时工的名额,活不累,就是需要细心点。我想着,春明在家也没事,不如让他来试试?也算学门手艺。”

陈姨愣住了,随即眼圈瞬间就红了,手在围裙上无措地擦着:“柱子……这……这真是……我们家春明他……他能行吗?别给你添麻烦……”

“春明脑子活络,手脚也麻利,肯定行。”

何雨柱语气肯定,“就是临时工,钱不多,但也是个盼头。您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