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小当出生(2 / 2)

他特意在何家紧闭的门前多站了片刻,侧耳听了听里面的动静——隐约有水声和何雨柱低沉叮嘱雨水“鸡蛋趁热吃”的声音。

他脸色更沉,转身走到贾家门口,象征性地敲了敲:“东旭家的?生了?大人孩子都平安吧?”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贾张氏那张浮肿蜡黄、写满怨气的脸。

她眼皮耷拉着,声音嘶哑:“死不了!是个丫头,命贱,好养活!”

她话是对易中海说,眼角的余光却像钩子一样,死死剜向何家那扇紧闭的门。

刚才何雨柱那句“鸡蛋趁热吃”,如同细针扎进她耳朵里。

鸡蛋?何家居然大清早就有鸡蛋吃?!

易中海假意叹了口气,声音带着“关切”:“平安就好,平安就好。丫头也是人,好好养着。就是……唉,这往后,又多了一张嘴啊。定量粮本就那点,棒梗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纪,这……”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直指要害。

贾家真正的困境,从这一刻起,雪上加霜。

秦淮茹是农村户口,没有城市定量;

棒梗随母,也是农村户口;

贾张氏更是农村户口;

全家只有贾东旭一个三级钳工的定量粮本。

如今又添了一个同样没有粮本的贾小当!

这意味着,贾家五口人,四张吃饭的嘴,只能依靠贾东旭每月那点定量粮和贾张氏老家生产队那点看天吃饭、时有时无的“口粮”接济。

而1958年夏末,“大跃进”的狂热虽在升温,但城市物资供应的紧张感,已如阴云般悄然积聚。

贾张氏的脸瞬间扭曲,枯瘦的手指死死抠着门框,指节发白。

易中海的话像毒蛇,精准地咬在她最疼的地方。

她猛地扭头,再次狠狠瞪向何家,那眼神里的怨毒几乎要凝成实质。

凭什么?凭什么傻柱兄妹就两个人,吃香喝辣,还有闲钱买自行车?

雨水那小丫头片子,竟然还能上学?!

“一大爷……”屋里传来秦淮茹虚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您……您坐。”

她挣扎着想下床招呼,被贾张氏没好气地一把按了回去。

“躺着你的!穷讲究什么!”

贾张氏骂完儿媳,又转向易中海,脸上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一大爷,您见多识广,您说……这日子可怎么过?东旭那点定量,喂棒梗一个半大小子都紧巴!如今又多一张嘴……”

她说着,浑浊的老眼瞟向易中海手里的搪瓷缸子——里面是刚沏的、颜色浓酽的高末茶梗。

这点茶叶沫子,在如今的贾家也是奢侈。

易中海端着茶缸,慢条斯理地呷了一口,目光却越过贾张氏,落在里屋炕上那个襁褓上,又扫过蜷缩在炕角、眼巴巴看着奶奶手里半个窝头的棒梗,最后落回秦淮茹苍白憔悴的脸上。

他放下茶缸,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沉重:“难啊,老嫂子。眼下这光景,家家都不宽裕。可再难,孩子生了,总得想法子拉扯。柱子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