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旧书摊前遇良师(2 / 2)

昏黄的路灯下,一个头发花白、戴着旧式圆框眼镜的老者,正守着一个简陋的旧书摊。

几块木板搭成的摊子上,杂乱地堆放着各种旧书、旧杂志,纸张泛黄卷曲,散发着陈年的霉味和墨香。

老者穿着一件洗得发白、肘部打着深色补丁的藏青色中山装,身形清癯,背微微佝偻着,正借着路灯的光线,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老书,对周遭的行人漠不关心。

吸引何雨柱目光的,不是书摊,而是老者身上那股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气质——一种沉静的书卷气,仿佛周遭的躁动与喧嚣都无法侵入他周身三尺之地。

何雨柱下意识地走了过去,目光落在摊子上那些旧书上。

大多是些过时的旧课本、通俗小说,也有几本封面破损、纸张脆硬的线装书。

他的目光扫过一本被压在底下的、深蓝色布面封皮的书,封面上几个繁体字有些模糊——《史记菁华录》。心中微微一动。

前世零碎的记忆里,这部书似乎评价颇高。

他蹲下身,小心地将那本书从书堆里抽了出来。

书很旧了,封面磨损,书页边缘染着深黄的茶渍,但内页还算完整。他轻轻翻开,一股浓郁的旧纸气味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竖排的繁体字和朱砂的圈点批注。

“小同志,对历史感兴趣?”一个温和而略显苍老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何雨柱抬起头,正对上老者透过圆框眼镜看过来的目光。那目光平和、睿智,带着一丝探究,却没有寻常摊贩的市侩。

“老先生,”何雨柱站起身,礼貌地欠了欠身,扬了扬手里的书,“随便看看。这书…看着有些年头了。”

老者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是啊,《史记菁华录》,选的是太史公文章的精华。这书…搁在现在,怕是没多少人愿意翻了。”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何雨柱心中微动,试探着问道:“老先生,您觉得…这史书里的道理,现在还管用吗?比如…这书上写的那些兴衰更替?”

老者扶了扶眼镜,深深看了何雨柱一眼。眼前这个年轻人,穿着普通的工装,手上带着厨子特有的、洗不净的油渍和细微刀痕,但眼神清澈,问出的话却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和思考。

他沉吟片刻,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指着书页上的一段批注,问道:“小同志,你看这段朱批,‘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觉得这话,在理否?”

何雨柱心中了然。

这老者,绝非普通书贩!他略一思索,坦然道:“老先生,这话…说透了几分人性。人活于世,奔波劳碌,求一口饭吃,求一家安稳,说到底,离不开一个‘利’字。但这‘利’,有公利私利,有大义小利。秦皇汉武,逐的是江山之利;贩夫走卒,求的是温饱之利。所求不同,境界自异。只看‘利’字,未免偏颇了。”

老者眼中精光一闪,那温和的笑容加深了些许:“哦?那你觉得,还该看什么?”

“看‘道’。”何雨柱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在寂静的街角显得格外有力,“看这‘利’是循着正道谋来的,还是走了歪门邪道。看这‘利’是只顾了自己,还是也惠及了旁人。太史公写《货殖列传》,不也赞那些‘富好行其德’的商贾吗?若只为一己之私利,不择手段,那这‘熙熙攘攘’,就成了祸乱之源;若能将利与义结合,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利’字,也能成济世安民之器。”

这番话,是何雨柱结合前世阅历、今生观察和夜校所学,再融入自己朴素价值观的思考,说得坦荡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