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平静的学习工作(1 / 2)

他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用的是最朴实的语言,讲的却是最根本的道理。

老者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笑容彻底舒展开来,那是一种遇到同道、听到真言的欣慰。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重新戴上,看向何雨柱的目光已带上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亲近。

“好!好一个‘利’与‘道’!小同志,你这番话,可比许多满口圣贤书的人明白多了!”老者由衷地赞道,“老夫姓吴,在师范大学教点文史的闲书。不知小同志怎么称呼?在哪高就?”

“吴教授您好!”何雨柱心中一震,面上保持着恭敬,“我叫何雨柱,在鸿宾楼后厨当学徒工,晚上在工人夜校学点文化。”

“鸿宾楼?李存义师傅那里?”吴教授显然对四九城的名店有所耳闻,眼中兴趣更浓,“好!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灶台间里,也能出明白人!你刚才说的‘利’与‘道’,用在你们厨行也通得很。一把盐,放多了是害,放少了是废,恰到好处才是本事,这分寸,不就是‘道’么?一份工钱,挣得心安理得,凭本事养活自己和家人,还能让食客满意,这‘利’就正!”

吴教授话语间流露出的开明与通达,让何雨柱倍感亲切。

两人就着昏黄的路灯,在这不起眼的旧书摊前,竟越聊越投机。

吴教授不再仅仅是卖书的老者,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却从不故作高深,总能将深奥的道理用最平实的语言讲透。

他谈历史兴衰,剖析人性幽微,也感慨当下时局变化,言语间虽谨慎,但那份对独立思考的推崇、对真才实学的尊重、对普通劳动者(包括何雨柱这样的厨工)的平视态度,却如春风化雨,浸润着何雨柱的心田。

何雨柱也分享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在灶台间悟到的“火候即分寸”、“五味调合即平衡”的道理,虽朴实,却每每引得吴教授颔首微笑,赞其“深得生活三昧”。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夜校上课的预备铃声隐约传来。

“哎呀,光顾着说话,耽误你上课了。”吴教授有些歉意地笑道。

“没有没有,听吴教授一席话,胜过读好多书。”何雨柱真诚地说。

吴教授看着何雨柱,又看了看他手里那本《史记菁华录》,眼中闪过一丝惜才的光芒。

他拿起书,塞到何雨柱手里:“这本《菁华录》,送你了。书虽旧,道理不老。有空…可以翻翻。若有什么读书上的疑难,或者对世事的困惑,随时可以来师大找我聊聊。我常在文史楼二楼东头那个小资料室。”他说了一个具体的地址和时间段。

何雨柱握着那本带着岁月痕迹的旧书,感受着纸张传递过来的微凉和厚重,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的长者递来的橄榄枝,是在这个思想日益收紧的年代,一份难能可贵的、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邀请函。

“谢谢吴教授!”何雨柱深深鞠了一躬,语气郑重,“我一定好好读,不懂的地方,少不得要来叨扰您!”

“去吧,别误了课。”吴教授笑着挥挥手。

何雨柱抱着书,转身快步向夜校走去。初春的夜风带着凉意,吹动他额前的碎发。

他回头望去,昏黄路灯下,吴教授清癯的身影依旧守在那小小的旧书摊前,像一座沉默而温暖的灯塔。

手中的旧书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