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摇了摇头,她要的不是打草惊蛇,而是釜底抽薪。
她的目光落在了市政府即将召开的一场“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的议程上,刘维民的名字,作为主持人之一,赫然在列。
两天后,大会秘书处收到了一份来自基层的补充发言材料。
材料题为《关于建立扶贫项目终身责任追溯机制的几点建议》,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用加粗字体标出的:“……为确保国家资产安全,杜绝历史遗留问题成为糊涂账,建议明确:即便项目原始决策及经手人因死亡、离职、调动等原因脱离岗位,其在任期间经手的重大项目若出现质量或资金问题,相关责任仍应追溯至完整的原始决策链条,直至问题厘清。”
这份材料的署名,并非任何官员,而是三个简单的字:“群众代表”,落款单位是青禾镇。
这份切中时弊、又充满民意的建议,被秘书处作为亮点议题,列入了重点讨论环节。
座谈会上,在多家媒体的镜头前,作为主持人的刘维民,面对这份“来自人民的呼声”,只能面带微笑,义正词严地表示“完全赞同,并且建议尽快形成提案,推动立法”。
他亲手,为自己和周志邦斩断了“死者为大,一死百了”的最后退路。
几乎在刘维民表态的同一时间,林晚秋收到了国际协作的突破性进展。
瑞士方面通过技术比对,确认了陆承宇那个信托基金的开户文件上,“亲笔签名”系高精度伪造,视频认证环节存在深度伪造(deepfake)的人脸替换痕迹。
铁证如山。所谓的“授权转移”,纯属子虚乌有。
林晚秋立即签发申请,对刘维民、周志邦等所有境内关联人员采取限制出境的强制措施。
命令下达不到六小时,深夜的边检系统发出了刺耳的警报。
一名持外交护照的男子在VIp通道被拦截,他所携带的公文包在x光机下显示异常。
开包检查,里面赫然藏着陆承宇的私章、多份签好字的空白授权书,以及数个用于境外通讯的加密电话卡。
此人,正是刘维民的专职司机。
陈秘书亲自带队,连夜突审。
司机很快崩溃,但只交代自己是奉命送“重要文件”出境,对内容一无所知。
然而,一个细节引起了陈秘书的注意——在其车载导航的“历史目的地”中,一个地址出现的频率高得异常:市殡仪馆。
而且,所有前往记录,时间都集中在深夜十一点到凌晨四点之间。
第二天夜里,林晚秋独自驱车,停在了殡仪馆外一条僻静的巷子里。
她换上一身黑衣,伪装成前来祭奠的家属,在监控盲区静静等待。
凌晨三点整,一辆黑色奥迪悄然滑入,停在最阴暗的角落。
车门打开,周志邦独自一人,快步走进了骨灰寄存大厅。
他没有走向任何一个祭拜亲人的区域,而是径直去了一间标有“临时存放”字样的房间。
四十七分钟后,他提着一个黑色的防水文件袋,匆匆离去。
林晚秋没有贸然行动。
次日清晨,她以市纪委“对全市特殊单位进行例行消防安全检查”的名义,调取了殡仪馆的全部内部录像。
高清画面下,一切都无所遁形。
周志邦熟练地在一排寄存柜前输入密码,柜门弹开,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个黑色防水袋。
就在他将袋子抱在怀里的那一刻,林晚秋的呼吸停滞了。
那袋子的款式、材质,甚至边角的一个微小磨损痕迹,都与她父亲林建国生前从不离身的那个公文包内衬,完全一致。
她猛然想起,父亲葬礼那天,那个公文包曾莫名失踪了二十分钟。
当时家人都以为是忙乱中不知被谁收起,后来又在休息室找到了,谁也没有在意。
原来,不是失踪,而是被调换了。
窗外,酝酿已久的雨水终于倾盆而下,冲刷着这个城市的罪恶与秘密。
林晚秋站在父亲的墓前,冰冷的雨水打湿了她的发梢和脸颊,她却毫无知觉。
手中,紧紧攥着那份从张涛处缴获的,记录着所有罪恶源头的双套账原件名单。
远处,一道闪电撕裂夜空,滚滚雷声仿佛从地底传来,像是积压了十年的冤魂在怒吼,在等待一场迟来的裁决。
林晚秋没有立即下令调取殡仪馆那个防水袋里的内容。
她深知,那里面装着的,很可能不仅是她父亲的罪证,更是周志邦用来与她同归于尽的最后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