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执剑者暗流扶贫路 > 第342章 少年智则国智

第342章 少年智则国智(1 / 2)

夜色被窗外的虫鸣切割得支离破碎。

笔记本上那行墨迹未干的结语,如同一个预言,悄然沉淀在智则国智青禾镇粘稠的寂静里。

林晚秋没有立刻睡去。

她站在窗前,看月光如何将蜿蜒的河道镀上一层虚幻的银边。

那条河,曾是她童年嬉戏的天堂,后来是她急于逃离的故土,如今,却成了她必须亲手涤清的伤口。

凌晨五点,天光未亮,林晚秋已经换上一身轻便的运动装,独自走出了县城招待所。

空气清冽,带着雨后草木的腥甜,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冲刷肺腑。

她没有开车,一步步走向青禾镇的方向。

那条路,她闭着眼睛都能走。

她没有去镇中心小学的正门,而是熟稔地绕到校园后方,踏上那条通往山坡的、被野草半掩的土路。

坡顶,一棵遒劲的老槐树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在晨风中摇曳着新生的绿叶。

这里是她的秘密基地。

十年前,那个还叫林老师的年轻女孩,最喜欢坐在这棵树下,借着斑驳的树影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本。

风一吹,就能听到山下校园里的朗朗书声。

她走到树下,粗糙的树皮触感冰凉。

目光逡巡,很快,她便找到了那个刻痕。

一个模糊的“清”字,被岁月侵蚀得只剩下淡淡的轮廓,仿佛随时会消失在不断增厚的年轮里。

那是她当年的座右铭,幼稚而坚定。

指尖轻抚着那道刻痕,一阵微弱的颤栗从指尖传来,迅速蔓延至心脏。

她下意识地闭上眼,“真实之眼”的能力被动触发,周围的环境细节在她脑中被瞬间解构、重组。

树干的这片区域,磨损比别处更光滑,显然常有人倚靠。

树下的泥土有被反复踩踏的痕迹,几枚脚印的尺寸和深度都趋于一致,边缘尚新,不超过一周。

脚印旁,有一小片被压平的草地,没有烟头,没有零食包装袋,只有几片被风干的、揉碎的槐树叶。

一个习惯安静独坐,且有轻微洁癖的人。

林晚秋的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弧度,轻声自语:“原来,你也找到了我的旧路。”

她没有回头,却仿佛能看到那个叫林小禾的堂妹,在某个午后,也坐在这里,看着同样的山下风景,想着同样关于未来的迷茫。

血脉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东西,它会指引着你,在不经意间,踏上先辈走过的足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校园的广播喇叭里,晨读声准时响起,清脆而富有朝气。

是林小禾在领读,她的声音隔着数百米的距离,依旧清晰可辨。

林晚秋站在围墙的阴影里,静静地听着。

当读到激昂处,她从墙缝中瞥见,林小禾习惯性地抬起左手,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节,轻轻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

就是这个动作。

一个微小到几乎不会有人在意的习惯。

林晚秋的呼吸猛地一滞。

尘封的记忆如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她用理智筑起的高墙。

她仿佛看到了姑姑,那个一辈子只肯穿蓝色土布衫的乡村女教师,在昏暗的油灯下批改作业时,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推着那副老旧的黑框眼镜。

她想起家族中那些讳莫如深的传言:姑姑因为固执地举报村小账目不清的问题,得罪了人,被百般排挤,最后被调去更偏远的教学点,不到四十岁便郁郁而终。

临终前,她只有一句话,让远嫁的女儿永远不要回青禾镇。

原来如此。

那一刻,林晚秋终于彻底明白了父亲。

明白了他为何从小就用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公私分明”,明白了他为何执意将她送出青禾镇,让她去考省城的大学,去当一名手握法度利剑的纪检干部。

他不是不爱这片土地,而是爱得太深,痛得太切。

他不想自己的女儿,重蹈妹妹的覆辙。

他想让她,拥有一把足以斩断这片土地上所有不公的剑。

林晚秋缓缓闭上眼,将汹涌的情绪压回心底。

她转身,步履不再有丝毫迟疑。

经过校务室时,她脚步微顿,从随身的帆布包里取出一本封面泛黄、页角卷边的老旧教案。

那是她十年前支教时亲手编写的,里面有她对教育最朴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