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涤荡在清晨的微光中显露出一种罕见的洁净。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仿佛连日来的阴霾与压抑都被这场天威洗刷一空。
清晨七点整,林晚秋的加密邮箱收到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是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
她的指尖在鼠标上悬停了片刻,昨夜的雷鸣似乎还回荡在耳边。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了附件。
报告的结论分明、冷酷,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开了时间的伪装。
第一,关于父亲遗留的手抄本。
纸张纤维分析指向其生产年份为2006年至2008年间,与会议记录时间吻合。
墨迹中的碳元素氧化程度,完全符合在正常环境下存放近十五年的自然老化特征。
结论:手抄本的物理属性不存在任何疑点。
第二,关于周秉义死前提交,由赵立群“发现”的那份“代签底单”。
纸张年代同样相符,这是对方伪造时唯一做对的一步。
然而,墨水成分分析结果却是一记绝杀——其主要成分为快干型工业印油,含有当年镇政府统一采购的档案专用墨水绝不该有的聚合物。
更致命的是,通过高倍显微镜与光谱分析,底单上几个关键的签名,尤其是她父亲的那个,笔画的压力分布极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停顿、提笔与二次描摹的痕迹。
林晚秋将报告的pdF文件放大,死死盯住那几处被红圈标注出的描摹点。
她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不是因为惊骇,而是因为一种尘埃落定的冰冷愤怒。
这不是简单的篡改,这是在父亲死后,对他名誉的二次谋杀。
是成体系、有预谋的批量伪造。
她的目光从鉴定报告上移开,转向另一块屏幕。
那里,是青禾镇政务内网的后台界面。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一行指令,目标直指那个敏感的“代签授权备案库”。
她要看的不是那些伪造的文件本身,而是上传这些文件的行为日志。
近十年的操作日志如瀑布般在屏幕上刷新。
林晚秋设置了筛选条件:上传、历史补录、时间集中。
很快,一个清晰的规律浮现出来。
每逢有重大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或是关键的财政拨款节点前夕,总会有一批时间戳标注为数年前的“历史授权文件”被集中上传至数据库。
这些上传行为的时间,往往集中在深夜或节假日。
而所有这些批量操作,其来源Ip地址,都指向同一个终端——县政务信息中心机房,b区,07号服务器。
上午十点,信息中心机房内冷气呼啸,服务器指示灯如星海般闪烁。
林晚秋穿着一件印有“系统运维”字样的蓝色马甲,胸前挂着一张临时通行证,在中心主任略带谄媚的陪同下,走到了07号服务器机柜前。
“林书记,这台服务器……前两天刚做了系统重装和硬盘格式化,是常规的季度维护。”主任一边擦着汗,一边小心翼翼地解释。
“常规维护?”林晚秋的语气听不出喜怒,“硬盘拆下来,我带走。”
主任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但看着林晚秋身后陈秘书那不容置喙的眼神,他只能颤抖着手,叫来技术员执行命令。
硬盘被装在防静电袋中,像一颗沉默的心脏。
在临时征用的办公室里,从省厅紧急调来的技术专家将硬盘接入专业设备。
“格式化了,但没有进行低级格式化或者物理销毁。业余手法。”技术专家言简意赅。
数据恢复软件开始运行,屏幕上,无数破碎的文件碎片被一点点检索、重组、拼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空气仿佛凝固。
终于,一个名为“Archiver_Repair.exe”的可执行文件,被成功还原。
林晚秋的心跳漏了一拍。
程序被放入沙盒环境中运行。
界面简陋,功能却强大到令人发指。
它可以根据预设的模板,批量生成带有各级单位电子签章的虚假备案文件,并能自动填充伪造的时间戳与以假乱真的审批编号。
而程序的根目录下,一个名为“appg_table.i”的配置文件,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那是一个“身份映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