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钢笔字迹,如同一根烧红的钢针,瞬间刺穿了林晚秋用失忆和冷静构筑的硬壳。
凌晨四点,纪检办公室的灯光冷白如霜。
空气里弥漫着纸张的陈旧气味和速溶咖啡的苦涩焦香。
林晚秋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的是七份来自不同年份的《dL项目资金拨付审批表》复印件,每一张都像是青禾镇腐烂肌体上取下的一块病理切片。
她手中的红笔,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在每一任签字领导的笔迹特征上画下记号。
横折的顿笔习惯,捺脚的出锋角度,签名的倾斜方向……这些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的细节,在她的“真实之眼”下,被解析为一个个代表着权力、心态与关系远近的密码。
父亲林振山的签名,总是中正平和,力透纸背。
周秉义的签名,初期谨慎,后期则越来越潦草,仿佛急于摆脱这恼人的程序。
另一支蓝色的笔,在审批表旁侧,标注出财政局盖章时间与银行到账记录的时间差。
一条条蓝线,像心电图般记录着这个项目的生命体征。
很快,一个令人心惊的规律浮现出来。
凡是她父亲林振山在职期间的拨款,从盖章到入账,平均延迟不超过两个工作日,这是正常的流程损耗。
而自从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起,所有超过五十万的大额拨款,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先到账、后补账”的诡异倒挂现象。
银行流水显示资金已到位,财政所的红章却往往要在一周、甚至半个月后才姗姗来迟。
最长的一次,延迟长达十九天。
十九天,足够让一笔巨款在资本的暗流中完成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外循环。
林晚秋立刻从加密硬盘中调出银行流水备份。
在庞杂的数据流中,她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精准地捕捞着那些异常的信号。
果然,这些提前到账的款项,在正式进入G7项目专用账户前,都曾短暂地在一个名为“青禾城乡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的账户里激起一圈涟漪,短则几小时,长则一两天,随后便悄无声息地流走。
她将这家公司名输入企业信息查询系统。
注册地:县城金贸大厦704室——一栋以皮包公司聚集而闻名的老旧写字楼。
法人代表:王根生——一名登记在册的智力残疾孤寡老人。
一个完美的“走账壳”,一个被推到前台用来承担所有法律风险的幽灵。
林晚秋没有立刻向上级汇报。
她知道,只找到这个壳还远远不够,她需要找到握着提线的人。
她从桌上抽出一张空白便签,指尖的关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在上面写下三个字:
走账壳。
与此同时,三十公里外的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区,陈秘书正襟危坐,屏幕上显示着《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若干政策解读》。
他戴着一副平光眼镜,神情专注,看起来与周围那些查阅农业资料的乡镇干部毫无二致。
然而,在他指尖下飞速敲击的键盘,却正通过一个伪装成“政策学习”插件的端口,悄然接入了省工商系统的内网镜像。
绕过层层权限封锁,他精准地锁定了“青禾城乡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的股权变更记录。
数据如瀑布般刷新。一则六年前的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
该公司曾经历过一次神秘的股权转让。
原持有人是一家名为“宏图伟业”的贸易公司,其注册信息在一个月后便被注销,是典型的短期皮包公司。
而受让方,则是一家注册于海南的离岸企业——“南溟置业”。
陈秘书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对方做得干净利落,从境内到境外,斩断了所有直接的追溯路径。
但他没有放弃。
他转而追踪“南溟置业”在境内的所有关联实体。
在数千家眼花缭乱的投资公司与合作项目中,他最终锁定了一家名为“承安联营”的本地建筑合作公司。
这家公司的名字,让他心脏猛地一跳。
他立刻调取其出资人信息。
唯一的出资方,指向一家名为“恒通建材”的企业。
而“恒通建材”的法人代表,正是陆承宇的堂兄,陆承安。
一个由皮包公司、离岸企业、家族裙带构筑的资金迷宫,其终点赫然指向了那个她最不想触及的名字。
陈秘书迅速将所有关键页面截图,打包加密。
他打开基层干部在线学习平台,找到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冷门帖子,在评论区用暗语留言:“学习资料已阅,案例分析很有启发性,附件已下载。”
这行看似平常的文字,其附件链接却是一个经过伪装的数据包,接收方是林晚秋预留的匿名账号。
发送成功后,他彻底清除了所有浏览记录和本地缓存,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低声自语:“钱可以洗,但转账路径记得每一步脚印。”
上午十点,林晚秋的身影出现在镇档案馆。
她以“整理历年重点项目资料,备战年终检查”为由,要求调阅dL项目全套原始凭证存根联。
年过半百的管理员老张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地推脱:“林书记,真不巧,前阵子雨水多,地下室有点返潮,b区那边的柜子……有部分材料可能损毁了,还没来得及整理。”
林晚秋没有与他争辩,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那目光平静无波,却让老张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她一言不发,径直走向b区,在一排落满灰尘的铁皮柜前停下。
她抬手,在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密码锁上,行云流水般输入了一串六位数密码。
那是她父亲林振山生前使用的保险柜编号,也是他教给她的第一个“秘密”。
“咔哒”一声轻响,柜门应声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