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周秉义端坐主位,神情镇定地扫视全场,开场便将事件定性为“个别承建商操作不规范”,并表示“已责令其内部整改,不会影响大局”。
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林晚秋坐在他的斜对面,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翻开笔记本。
她没有去看周秉义,而是从本子中间取出了那张从排水沟里找到的、烧了一半的报销单残片,用两根手指捏着,平铺在自己面前的桌面上。
醋液的浸泡让上面的墨迹愈发清晰,像一道丑陋的疤。
她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冰锥一样刺入每个人的耳膜:“周书记,这份结算清单上签字的监理公司,法人代表三年前就因为诈骗被吊销了全部执照。我想请问,是谁授权一个已经‘死亡’的公司,继续承接我们镇的政府项目,并且结算了八十六万的监理费?”
全场死寂。
周秉义的脸色在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但仅仅一秒,他就恢复了镇定,甚至发出了一声冷笑:“林书记,这种来路不明的边角料,也能当证据?我看,怕不是有人想栽赃陷害,故意扰乱我们青禾镇的安定团结吧?”
他话音未落,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财政所那位即将退休的老会计低着头走了进来,他双手紧紧捧着一本封面已经泛黄的《财务管理制度手册》,脚步虚浮,仿佛那本书有千斤重。
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到林晚秋身边,将书放在了她面前。
书页似乎被风翻动,又似乎是它本就该停在那里,自然地摊开在第47页。
页面上,一条规定被红笔圈出:“原始凭证存根联,保存期限不少于十年。”而在这行字的下方,夹着一张小小的便签,上面的字迹因用力而微微颤抖:“附:dL项目专用章使用登记簿,可查。”
林晚秋抬眼,看向那位在青禾镇干了四十年账,从未出过一分错的老人。
对方终于敢与她对视,只一眼,便迅速低下头,眼角有浑浊的泪光一闪而过。
她合上书,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那就查吧,”她的声音平稳得可怕,“从章开始。”
午后,阳光穿过高大的梧桐树,在中学图书室的旧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晚秋独自一人,再次来到那个熟悉的通风管道下方。
砖缝里的那截红色幸运绳,安静地待在原处,未曾被动过分毫。
她蹲下身,指尖轻抚那个父亲独创的“监察结”,确认她藏在里面的微型录音芯片仍处于激活待机状态。
她没有取回它,反而从随身携带的药盒中,取出了另一枚外形一模一样的空白存储卡。
她用那根红绳的末端,以同样的方式,将这枚新的芯片绑好,系成一个子母结,然后更深地塞回了砖缝之中。
“爸,”她对着冰冷的砖墙,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这次,换我藏东西了。”
起身离去时,她的脚步故意放得比平时更慢,像是在等待什么。
果然,半小时后,当她站在远处教学楼的楼顶,手持高倍望远镜望向这边时,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了图书室的后窗外。
那人戴着白手套,动作娴熟地翻过半人高的围墙,身形瘦削,走路时左肩习惯性地微微倾斜。
是周秉义的私人司机。
林晚秋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鱼,终于忍不住要来试探饵的真假了。
那段她伪造的“只能让林晚秋背锅”的录音,即将成为引蛇出洞的第一声铃响。
黄昏,血色的余晖染红了天际。
林晚秋回到纪检办公室,发现门缝底下塞着一个没有署名的牛皮纸信封。
她拆开,里面没有信,只有一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
照片上是七年前镇领导班子的合影,她的父亲林振山意气风发地站在正中央,身后是鲜红的横幅,上面写着“热烈庆祝青禾镇dL重点民生项目奠基仪式”。
她将照片翻过来,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很小的字:“那天你不在,但他在等你。”
他在等谁?
她凝视着照片上父亲的笑脸,良久,忽然像被闪电击中一般,从档案袋里翻出那份被醋液激活的底层日志碎片,对照着上面的时间记录——G7-12号桩基浇筑日,正是奠基仪式的第二天!
而另一份项目档案的影像资料显示,陆承宇当日并未到场,可那份关键的施工日志上,却有他龙飞凤凤舞的签名。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脑海中炸开。
她猛地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古老的钟楼轮廓,喃喃自语:“如果签名是代签……那么,第一个知道真相的,不是我父亲,而是那个……亲手盖下公章的人。”
她拿起桌上的加密电话,拨通了陈秘书的号码。
电话接通,她只说了一句:“查周秉义七年前至今所有的出境记录,重点看澳门。”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陈秘书沙哑却无比清晰的声音:“已经查了。他前后去过三次,每一次,都在一家名为‘金鼎拍卖行’的地点附近,停留超过四个小时。”
风从半开的窗户穿堂而入,吹动了桌上那张老旧的合影。
照片的一角被风缓缓卷起,露出了背面被铅笔字迹压住的、另一行几乎已经褪色到无法辨认的钢笔字。
那笔迹,她至死也不会忘记。
是她父亲的。
上面写着:晚秋,别信血亲写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