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开一条内部加密通讯,得知《青禾·终版》已成功激活省级应急响应机制,审计组与技术勘验组将在48小时内以“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的名义进驻青禾镇。
他刚松了口气,另一条无法追踪来源的短信紧接着跳了出来,只有五个字:“他们要烧档案。”
陈秘书的心脏瞬间悬到了嗓子眼。
他抓起车钥匙冲出酒店,驱车直奔镇郊的供电所。
他没有进入主控室,而是绕到后方,用一把特制钥匙打开了地下配电室沉重的铁门。
在迷宫般的线缆和嗡鸣作响的变压器之间,他找到了那个伪装成高压继电器的军用级数据同步器。
设备状态灯显示正常,但数据传输日志却让他头皮发麻。
同步频率在过去一个小时内出现了指数级的异常飙升,显示有海量的、经过碎片化加密的数据正在被高速导出。
更惊人的是,传输日志上显示的目标地址,并非他设定的省城安全服务器,而是指向青禾本地一个早已废弃的4G基站——那是十年前林为民以“防灾应急通讯”为名,亲自独建的离线备份节点,拥有独立的供电和物理防护。
他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敌人要销毁证据,而是“哨兵协议”在感知到最高权限被激活后,预判到了危险,正在主动进行“金蝉脱壳”,将最核心、最原始的证据链转移到一个连他都不知道的绝对安全区!
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
林晚秋出现在镇财政所的走廊上,看似随意地翻阅着墙上的公示栏。
她的目光扫过那张贴了数月的《易地搬迁项目资金使用进度表》,眉尖微不可察地一蹙。
表格的数据清晰详尽,每一笔支出都对应着合同与发票号,完美得无懈可击。
它显示承建商承安建筑集团已经完成了全部工程款的结算。
但就在最末一行,一笔金额不大不小的“监理咨询费”,支付对象却是一家名为“禾基建”的公司,其开户行,是早已在三年前就被撤销合并的县信用社城南分理处。
一个幽灵账户。
她没有声张,像是看花了眼般揉了揉太阳穴,转身走向走廊尽头的旧办公楼卫生间。
她拧开水龙头,用哗哗的水声作掩护,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对准刚才公示栏上的那一行,按下了快门。
就在她准备打开加密软件上传照片时,手机屏幕猛地一黑,随后自动重启。
熟悉的苹果标志亮起,系统恢复正常,但相册里空空如也,那张关键的照片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的心沉了下去。
对方的反制来得如此之快,监控已经深入到这种地步。
她正要将手机放回口袋,指尖却无意中点开了系统文件夹一个不起眼的缓存区。
里面,静静躺着一段仅有三秒钟的音频碎片,像是手机死机前录下的最后声音。
她将手机贴在耳边,点下播放。
“……钟楼地基打桩那天,林镇长就知道会塌。”
一个男人的声音,被电流干扰得有些失真,却透着一股她极其熟悉的、压抑的悲意。
夜色如墨,晚风吹拂着青禾镇中心明渠的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林晚秋独自来到渠边,从布袋里拿出一张裁切整齐的牛皮纸。
她蹲下身,手指翻飞,很快折好了一只小船。
船身空无一字,但每一道折痕的走向与长短,都暗合着摩斯电码的节奏:短、长、短。
是“R”。
在她与父亲的童年约定里,这个信号代表:“我在查,一切按计划进行。”
她将纸船轻轻放入水中,看着它打着旋,顺着水流漂向黑暗的远方。
忽然,身后传来轻微而规律的脚步声。
她警觉地回头,只见镇上的保安老李提着手电筒,沉默地站在不远处的石桥上。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举起手电,将光束调整成一道柔和的扇面,斜斜地照在纸船前方的水面上,为它驱散了一小片黑暗,照亮了前行的航路。
林晚秋没有道谢,只是朝他的方向,极轻微地颔首。
老李也同样沉默地点了点头,随即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在数十公里外的县城地质监测站,那块代表“哨兵协议”活动的主屏幕虽然依旧黑屏,但一台连接着独立电源的备用硬盘记录仪,却悄无声息地启动了。
钟楼基座的压电传感器,第四次传回了“人工触碰”的微弱波形。
数据分析报告自动生成:波形频率特征,与林晚秋方才在渠边折叠纸船时的心跳节律,完全同步。
陈秘书的加密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收到了来自备份节点的最终反馈:核心数据转移完成,系统已进入静默守护状态。
证据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它绝对安全的庇护所。
然而,它的肉身——那些存储在镇档案馆里,由纸张、油墨和岁月构成的原始卷宗,此刻却显得如此脆弱,如此……易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