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锈线记(2 / 2)

当翻到一份关于“青禾镇扶贫项目补充资金申请”的财政联席会议纪要时,她的手指突然停住了。

那是一份与会人员的签字表。

在表格的末尾,“林振山”的名字旁边,并列着另一个签名:“苏敏”。

林晚秋不认识这两个名字,但她的直觉告诉她,这里有问题。

她将图像放大,那股心悸感再次袭来。

“苏敏”的签名笔迹流畅,唯独在最后一捺处,有一丝极其细微的迟滞与涂抹痕迹。

她从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高倍放大镜,凑近屏幕。

在放大了数十倍的视野下,那被墨水覆盖的最后一捺下方,隐约可见一个截然不同的笔锋——一个凌厉的、尚未完成的“承”字起笔。

林振山……承……

这两个字仿佛两枚烧红的烙铁,烫在她的视网膜上。

她不知道这代表什么,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攫住了她。

她立刻掏出勘查相机,对着这处签名,从七个不同的光照角度连续拍摄,将所有细节都固定下来。

随后,她连接便携打印机,将其中一张角度最刁钻的照片打印出来,折叠好,塞进了紧贴皮肤的内衣夹层里。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做,只是一个强大的本能告诉她:这张纸,绝不能被人看见第二次。

离开档案馆时已是中午。

她骑着车,选择了一条陌生的、需要穿过一片拆迁区的小路。

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昔日的县财政局旧楼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

她的目光被瓦砾堆中半埋的一台废弃复印机吸引。

她停下车,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走了过去。

她蹲下身,无视锋利的碎玻璃和钢筋,伸手探入机器内部积满灰尘的滚轴缝隙。

指尖在冰冷的金属间摸索,最终,抠出了一片被烧得焦黑的纸角。

纸角上,残留着半个模糊的红色印章痕迹。

那不规则的弧度和缺口,与她刚刚在胶片上看到的那份文件印章,惊人地一致。

她小心地将纸角放入证物袋,正要起身离开,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极轻的、若有若无的金属颤音。

她猛然回头。

不远处,一根从断裂楼板中悬垂下来的钢筋,正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它的晃动极有节奏,敲击着旁边的另一根钢筋,发出“嗒…嗒…嗒……嗒——”的声音。

三短,一长。

是那个在危桥下听到的、刻在骨子里的摩斯密码。是回应。

林晚秋怔在原地,心脏狂跳。

片刻后,她缓缓抬起手,走到一堵断墙边,用指节,在那粗糙的墙面上,同样敲出了三短一长的节奏。

风停了,钢筋不再晃动,四周重归寂静,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

当晚,陈秘书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整理着林晚秋传回的所有影像资料。

当他将那张签名的照片导入系统,进行超分辨率增强处理时,屏幕上浮现的画面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照片的背景纸张上,竟显现出一层肉眼无法察觉的隐藏水印——那是由数百个密密麻麻的村民姓名组成的蜂巢矩阵,而在矩阵的最中心,标注着两个字:“G7源点”。

他立刻抓起电话,准备向省厅紧急汇报。

然而,就在拨号前的一瞬间,他的动作顿住了。

电脑副屏上,正循环播放着那段林晚秋在拆迁区录下的、钢筋晃动的视频。

为了分析声音,他将背景的对比度调到了最高。

屏幕上,那堵斑驳的断墙裂缝,在光影之下,竟鬼斧神工般地,构成了一幅扭曲而精准的地图轮廓。

那正是专案组耗费数月都未能完全还原的——青禾镇祠堂地下密室的拓扑结构图。

而这一切,林晚秋在传回资料时,只字未提。

陈秘书缓缓放下电话,后背渗出冷汗。

他意识到,这个失去记忆的执剑者,正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无法追赶的方式,独自潜入了更深的黑暗。

窗外,乌云开始聚集,空气变得潮湿而沉闷。

一场酝酿已久的暴雨,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