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借钱(1 / 2)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在雇请来的果木老把式精心指导下,杜若的山林间,原本杂草灌木丛生的坡地,被一垄垄、一畦畦地开垦出来,变得整齐有序。

一根根采用“压条法”培育出的葡萄幼苗,被小心翼翼地栽种下去,汲取着山地的养分和阳光雨露,顽强地抽枝展叶。

当阿依别克在次年端午节后,如约再次来到黄山头村时,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山坡上,已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葱茏绿色。

虽然藤蔓尚显稚嫩,距离硕果累累还需时日,但那“漫山遍野”的架势,确实已经初具雏形,兑现了杜若当初的承诺。

阿依别克站在坡上,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心中亦是感慨,这位杜娘子,确有几分狠劲与执行力。

他没有食言,仔细勘察了地形后,便依据西域酒坊的样式,结合本地的材料和气候,认真指点杜若该如何建造合用的酒坊。

从选址的朝向需通风避潮、地基的深浅、墙壁的厚度以保持内部温度稳定,到发酵用的陶缸应如何摆放、存储酒液的酒窖该如何挖掘和防潮,都一一详细说明。

同时,他也将一些基础的酿酒技巧倾囊相授,比如如何判断葡萄的成熟度、压榨时应注意避免苦涩、发酵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和观察,以及如何初步进行澄清等。

这些知识,对于杜若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让她避免了无数可能走错的弯路。

最终,酒坊的地址选定在了山脚下,紧邻着杜若家后院的菜地。

这里取水相对方便,距离葡萄园也近,运输采摘下来的葡萄省时省力。

然而,建造酒坊,购买大量的陶缸、木桶、以及其他酿酒器具,无一不需要真金白银。

野塘卖鱼卖蟹的进项,原本就还没有完全填平当初购买这座山的巨大成本,此刻更是如同流水般,悉数投入到了酒坊的建设中,甚至很快就见了底。

杜若看着即将因资金短缺而停滞的工程,咬了咬牙,找到了柯明华开口借钱。

县城里的铺面,原本的雄心是直接买下,如今也因财力不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暂时租了下来。

柯明华依旧是那副精明商人的模样,他摇着折扇,听着杜若的请求,眼中精光闪动。

他看好葡萄酒的市场潜力,更欣赏杜若这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他愿意出手相助,但提出的条件是要入股分红,试图将杜若的葡萄酒生意也纳入他的商业版图,与鱼塘一样,形成深度绑定。

然而,杜若在这件事上却有不同的想法。

她清晰地认识到,鱼塘已经与柯明华的利益紧密相连,这固然带来了稳定的销路和初期的支持,但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

她绝不愿意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未来的核心产业也完全系于柯明华这一条船上。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她懂。

过度依赖一个合作伙伴,对于追求自主和发展的她而言,长远来看是潜在的风险。

因此,面对柯明华充满诱惑力的入股提议,杜若再次坚定地摇了摇头。

她甚至明确表示,如果柯老板不愿借贷,她宁愿去寻城里的钱庄,去借那利息高昂的“印子钱”,也绝不会出让酒坊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