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她回来时,冯田已经利索地将所有东西都收拾妥当,驴车也套好了。
他接过杜若递来的碗放好,扬鞭轻喝,驴车再次吱吱呀呀地上路。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一路向南,走走停停,仔细打量着沿途的风土人情,寻找着理想的安身之所。
他们避开了大的城镇,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宁静,更易于融入的村庄。
终于,在途经一个水网密布的区域时,一个名叫“黄山头”的村庄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这个村子距离最近的镇子,快马只需一刻钟,交通不算闭塞。
而到县城,则需要摇船半天。
放眼望去,河道纵横交错,稻田阡陌相连,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宁静而富庶。
两人商量后,决定去碰碰运气。
他们找到了村里的里正,一位姓张的中年人。
张里正听说又有人想落户,脸上立刻露出了热情的笑容。
战乱之后,黄山头村人口锐减。
现在村里大部分都是后来迁移来的,正愁人丁不旺,影响耕种和赋税。
他连忙将两人请进屋里。
冯田将准备好的路引和户籍文书递给张里正。
张里正仔细看了看,没发现问题,笑容更盛了:
“好好好!欢迎你们来我们黄山头落户!”
他热情地介绍起来:
“咱们村啊,位置好些、房子结实些的宅基地和靠近水源的肥田,都被先来的人家占得差不多了。”
“不过也还有些剩下的,我这就带你们去看看,你们挑挑看合不合心意。”
他一边领着两人在村里转悠,一边说着朝廷的新政策:
“按朝廷的新令,每家每户,每个十六岁以上的男丁,能分五亩地。你们家……”
他目光在杜若和冯田身上转了转,最后落在了杜若平坦的小腹上,调侃道:
“现在就先分五亩。等以后添了丁,生了儿子,满了十六岁,再来分五亩。”
他似乎怕两人不着急,又赶紧补充道:
“我劝你们啊,动作可得快一点。这田地是有限的,要是生得晚了,好田都被分完了,到时候可就只能分到些边角旮旯的薄地了。”
冯田和杜若对视一眼,都没有接这个话茬。
生育子嗣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遥远且需要从长计议的事情。
他们跟着张里正,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和河岸,将黄山村大致走了一圈。
村子确实不大,但环境清幽,河水清澈,村民们大多在田间忙碌,看到里正带着生面孔,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最后,他们看中了村子边缘,靠近一条小河岔口的一处宅基地。
这里相对独立,离最近的邻居也有段距离,屋后就是小河,取水方便,视野也开阔。
虽然原来的房屋已经倒塌,只剩下一圈矮矮的基石和丛生的杂草,但收拾出来重建,位置极佳。
“这块地不错,安静。”
杜若低声对冯田说。
冯田点点头,他对靠近水源、易于防守的位置也很满意。
张里正见他们选中了这里,便拿出绳尺,当场给他们量了二亩宅基地的范围。
接着,又带他们去认领分到的田地。
两人虽然跟着谢彩娥在河谷种过地,但说到底还是门外汉。
对于田地的肥瘦、灌溉条件等并不精通。
他们只挑了几块离家不算太远、看起来比较平整的地块,便草草定了下来。
选好了房屋地基和田地,张里正心满意足,感觉自己又为村子增添了一户人口,完成了上面交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