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双喜临门(1 / 2)

阳春三月,草木萌动、暖意熏人。

实践车间里,时间凝固在了一个由钢铁、机油和永恒轰鸣构成的维度。

巨大的轧辊不知疲倦地翻滚,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

一股浓重的、属于重工业的粗犷气息扑面而来。

在这片熟悉的喧嚣之中,一丝紧张与期待,在车间一角悄然弥漫。

就在这老旧生产线旁,临时辟出了一小块监控区。

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上面铺着一张巨大的、墨迹犹新的车间设备平面图。

墙上固定着一块简陋的控制板,板上最显眼的是两个信号强度仪表和一个醒目的红色指示灯。

刘星海教授肃然而立,灰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深邃的目光扫视着眼前的设备和周围的人群。

方教授、李怀德、赵老师、吕辰、王卫国、吴国华、李师兄等人也屏息凝神,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那块控制板和墙上的仪表上。

今天,他们将在这里,进行“电子耳朵”系统的验证,这套凝聚了“沈-方”理论模型、无线传感技术和集体智慧结晶的设备状态预警系统,将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最严酷的考验。

“开始。”方教授一声令下。

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牛大群师傅,接到指令,黝黑的脸庞上皱纹仿佛都绷紧了些。

他深吸一口气,如同执行一项神圣的仪式,果断地合上了旁边一个辅助电机的电源开关。

这个电机轴上,已经提前安装好了一个经过精确计算的偏心轮。

“嗡……哐……嗡……哐……”

一种沉闷、异样、带着明显周期性冲击的节奏,猛地混入了车间和谐的运转交响乐中。

这声音并不算特别响亮,但在内行人的耳中,却如同优美乐章中突兀插入的杂音,刺耳而令人不安。

这是人为制造的、模拟早期轴承局部损伤的故障信号!

监控区内,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

众人的目光死死锁在控制板和仪表上。

前几秒,红色指示灯依旧沉寂地熄灭着,两个信号强度仪表的指针稳稳地停留在零位刻度,纹丝不动。

这短暂的寂静,却比任何噪音都更让人心焦。

吕辰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胸腔里心脏“咚咚”的跳动声,他甚至能感觉到身旁吴国华因紧张而微微僵硬的肩膀,李师兄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节有些发白。

方教授的面容依旧古井无波,但那微微抿起的嘴角,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突然——

“嘟——!”

一声短促、尖锐、极具穿透力的电子蜂鸣声,撕裂了所有的沉寂与等待!

控制板上,那枚红色的指示灯,骤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就在警报声响起的同时,墙上的两个仪表指针,“啪”地一声猛然抬起,在刻度盘上划过一道短暂的弧线,剧烈地颤抖了一下,随后便如同被磁石吸引,分别稳定地指在了 “3.5” 和 “4.8” 的刻度上!

“警报触发!信号强度稳定!A点3.5,B点4.8!”

吴国华的声音瞬间拔高,因激动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他报出的数据却清晰无比。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如同听到号令的士兵,齐刷刷投向桌面那张巨大的车间平面图。

图上,早已用虚线和不同的数字,精准绘制好了以两个固定接收天线位置为圆心的信号强度“等高线”,这源于“沈-方”模型对无线电波在复杂车间环境中传播衰减的精确模拟。

无需更多指令,吴国华和李师兄几乎同时出手。

吴国华的指尖沿着图纸上代表“信号强度3.5”的那条虚线圈快速而准确地划过,李师兄的手指则顺着“信号强度4.8”的另一条圈移动。

他们的动作迅捷而笃定,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图纸,看到其背后真实的车间布局。

下一刻,在图纸的西南角——标识为“第三传动区”的位置,代表第三传动辊轴承座的坐标点附近,两人的指尖精准地交汇在了一点!

“位置确认!第三传动区,编号E-07传感器所在轴承座!” 李师兄的声音紧跟着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他甚至没有去看图纸上标注的传感器编号,仅凭位置就已判断出来。

“维修班!立刻去第三传动辊轴承座!重复,第三传动辊轴承座!故障点已确认!携带听音棒和检测工具!”

一名守在电话旁的青工,一把抓起听筒,用几乎是吼叫的声音下达了指令,脸上因兴奋而涨得通红。

整个监控区,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熔岩,轰然爆发出来!

“成功了!定位成功了!”

“我的天!真的抓住了!就在那儿!”

年轻的青工和学生们忍不住欢呼出声,用力地拍打着彼此的肩膀,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王卫国重重一拳捶在吕辰的臂膀上,咧开嘴,露出雪白的牙齿,笑得像个孩子。

吴国华扶了扶眼镜,长长舒了一口气,那紧抿的嘴唇终于弯起了一个巨大的弧度。

方教授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却无比深刻的微笑。

那是一种顶级的智慧被现实完美验证后的默契与从容,是一种看到理论种子在实践土壤中绽放出绚丽花朵的欣慰。

李怀德厂长用力一挥拳,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激动与自豪,他看向刘星海教授,眼中充满了“我们做到了”的感慨。

刘星海教授缓缓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

他没有移动脚步,深邃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缓缓扫过那依旧执着亮着的红色警报灯、那定格在刻度上的两只表针、那张决定了今晚胜利的平面图,最后,落在这群因为成功而脸庞发光、眼神炽热的师生和工程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