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初融,阳光带着些许暖意,照在实践基地新铺就的水泥路上,也照在每个人步履匆匆却充满干劲儿的身影上。
开学前夕,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从西安电机厂定制的第一批脉冲电机核心部件,定子、转子以及精密加工的外壳,终于如期运抵。
包装箱被小心翼翼地拆开,露出里面泛着金属冷光的精密构件。
早已等候多时的诸葛彪、吴国华、牛大群师傅等人立刻围拢上来,如同鉴宝般仔细查看着每一处细节。
“嗯,加工精度不错,符合图纸要求。”诸葛彪推了推眼镜,用游标卡尺测量着转子的轴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这外壳的铸造水平可以,散热筋布局也合理。”牛大群师傅粗糙的手指拂过电机外壳的内壁,感受着那光滑的质感。
吴国华则更关注定子绕组的均匀度和绝缘处理,仔细检查后,也点了点头。
部件验收合格后,立刻被送往热处理车间的改造现场。
那里,新建的加热炉已然矗立,炉体庞大,崭新的耐火砖在灯光下泛着暗红的光泽。
安装工作由赵老师亲自指挥,牛大群师傅带着几名得力青工操作。
驱动控制板是早已准备好的,采用成熟的“掐丝珐琅”工艺制作,暗红色的陶瓷基板,金色的铜丝电路清晰规整。
将定子、转子精准装配入外壳,连接好驱动板,接通电源和信号线……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台即将承担重任的脉冲电机上。
“上电测试!”诸葛彪沉声道。
吴国华合上开关。
驱动板上的指示灯亮起,示波器屏幕显示出稳定的脉冲波形。
诸葛彪缓缓调节频率旋钮。
没有传统电机启动时的那种嗡鸣与惯性冲击,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这台崭新的脉冲电机转子,以一种近乎绝对的精准,“咯噔、咯噔”地开始步进旋转。
每一步都稳定、清,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偏差。
“成功了!比咱们手搓的那台顺滑多了!”一位青工忍不住低呼。
“废话,这是标准化生产的!”牛大群师傅脸上笑开了花,仿佛看着自己孩子有了大出息。
很快,这台脉冲电机被安装到热处理线自动炉门的驱动机构上。
重新调试控制系统,设定脉冲数量与频率对应炉门的开合行程与速度。
当控制指令发出,沉重的炉门随之平稳、精准地滑动,开合位置的重复定位误差被牢牢控制在正负一毫米之内,远超设计指标!
“好!太好了!”赵老师看着炉门严丝合缝地关闭,激动地拍着诸葛彪的肩膀,“这下,咱们这新炉子的密封性、温场均匀性,算是有了最基础的保障!脉冲电机,首战告捷!”
不仅如此,赵老师还指挥着工人师傅们,在板材传送带的几个关键换向、定位节点,用小型号的脉冲电机替代了部分复杂的机械传动和限位开关。
通过精确控制脉冲数,实现了传送带的间歇式送料和精准停位,进一步简化了机械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
脉冲电机的成功应用,如同给正在攻坚的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而更让所有人振奋的是,实践基地内,两栋崭新的建筑——“先进工业陶瓷与冶金材料实验室” 与 “工业控制与智能系统实验室”——也已主体竣工,部分区域开始密闭设备,初步投入运行。
没有盛大的剪彩仪式,也没有喧闹的挂牌活动。
对于这些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师生和工程师而言,实用远比形式更重要。
大家更热衷于将宝贵的设备和积累的数据,从拥挤破旧的筒子楼,搬迁到这两个宽敞、明亮、功能分区明确的新“家”里。
先进工业陶瓷与冶金材料实验室,坐落在厂区相对安静的东侧。
它是一栋带有部分夹层的砖混结构厂房式建筑,外观厚实稳重,层高近五米,显得格外宏阔。
外墙开窗不多但面积颇大,确保了内部采光。
走进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研发型的小型工厂”。
近五百平米的核心实验区被划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
原料制备区,球磨机、振动筛、干燥箱等设备已就位,穿着工装的实验员正在小心地配制着不同比例的炉渣、粘土和添加剂。
成型加工区,压力机、注浆机静静地等待着,旁边堆放着等待成型的陶瓷胚体。
最为显眼的是高温烧结区,数台不同规格的马弗炉、气氛烧结炉如同钢铁巨兽般蹲伏着,炉体上复杂的温控仪表和管线预示着这里将是诞生奇迹的核心地带。
旁边还有后处理与加工区,摆放着打磨、切割、钻孔的设备,用于对烧制好的陶瓷件进行精加工。
辅助功能区也一应俱全,化学分析与表征室内,天平、ph计、粘度计等摆放整齐。
物理性能测试室里,压力试验机、硬度计、导热系数测定仪等“严阵以待”。
精密仪器室则安置着初步到货的金相显微镜、颗粒度分析仪等“宝贝”。
此外还有占地不小的样品与原料仓库,以及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设立的气瓶间与危险品仓库。
在夹层位置,设置了办公学习区。
开放式的办公区域摆放着长长的绘图桌和计算尺,供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进行图纸设计、数据演算。
几间独立的教授\/主任办公室、会议室、学术讨论室以及资料室也已布置妥当。
整个实验室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耐火材料、金属和机油的特殊气味,充满了探索与创造的氛围。
相比之下,位于基地核心区域的工业控制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则呈现出另一种气质。
这是一栋两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因其需要承载沉重的电子设备,楼层承重经过了特别加强。
窗户设计更注重采光,但都配备了深色窗帘,以适应长时间面对精密仪器的工作需求。
这里更像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智慧工作室”。
一层是硬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区。
电路制作区,超净工作台上,精密焊接设备、显微镜等工具一应俱全。
相邻的电子装配与调试区,工作台上铺着防静电胶垫,电烙铁、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