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厚礼(1 / 2)

半个月的时光,在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飞逝而过。

红星机械配件厂的轴承车间,仿佛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洗礼。

那套由吕辰、吴国华设计,赵师傅亲手打磨、马建军和孙志强协助加工的复合模具,已经稳稳地安装在冲压机上。

经过反复调试和试生产,效果立竿见影。

原本需要两次冲压才能完成的轴承套圈初胚,现在一次即可成型,效率提升近一倍。

更关键的是,由于减少了中间定位环节,产品的尺寸一致性极大提高,肉眼可见的毛刺几乎消失,尺寸波动被控制在极小的公差范围内。

汪传志和陈志国设计的快速检测卡具,已经在检测工位推广使用。

工人们手持卡具,熟练地将工件放入“通规”、“止规”,不过两三秒,合格与否一目了然,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对着游标卡尺反复读数,还要担心误判。

检测效率和准确率双双飙升,废品被牢牢堵在了流入下道工序之前。

王卫国和任长空编写的《轴承生产线操作规范(试行版)》,以清晰易懂的文字配上简明的示意图,已经张贴在车间的醒目位置,并组织了两轮培训。

年轻工人们按照规程操作,动作明显规范了许多,老师傅们也挑不出大毛病,反而觉得有些自己凭经验总结的“诀窍”被书面化、标准化了,心里隐隐有种被认可的成就感。

车间的生产节奏,变得有序而高效。

那种依赖个人经验的随意,被工业化规范所取代。

废品率从之前估算的近三成,骤降至不足百分之五!

这个数据,让包括牛主任、赵师傅在内的所有配件厂老人都感到震惊和欣喜。

这天下午,李怀德的吉普车再次开进了配件厂。

与上次前来“站台”不同,这次他轻车简从,直奔轴承车间。

张厂长、王书记等人早已等候在车间门口,既期盼又紧张。

“李厂长!”张厂长快步迎上。

李怀德摆摆手,直接向车间走去:“客套免了,直接看成果。”

一行人走进车间,机器轰鸣依旧,但氛围已然不同。

工人们各司其职,操作有条不紊。

李怀德驻足在复合模冲压机前,看着一个个光滑规整的轴承套圈胚件顺畅地落下,微微点头。

他又走到检测工位,拿起一个刚冲压出来的工件,亲自尝试使用快速检测卡具,动作略显生疏,但原理直观,结果明确。

“不错,简单实用。”李怀德评价道。

牛主任适时递上这几天的生产记录,指着那显着下降的废品率数据,激动地汇报:“李厂长,效果太好了!效率提高了,质量稳住了,工人们也省心了!同学们这套‘三步走’,真是给我们配件厂打了一剂强心针!”

李怀德翻阅着记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看向站在一旁的“技术攻关小组”六人,目光在吕辰脸上停留片刻,赞许道:“同学们,干得漂亮!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更难得的是,能沉下心来,从最基础、最实际的问题入手,解决了生产中的老大难。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技术革新!”

吕辰代表小组谦逊回应:“李厂长过奖了,这离不开总厂和配件厂领导的支持,特别是赵师傅、牛主任和各位工人师傅们的倾力相助。”

李怀德点点头,对张厂长和王书记道:“找个地方,开个简短的验收总结会。”

会议室里,气氛比上次汇报时轻松了许多,但张厂长和王书记的坐姿,依旧带着几分紧绷。

王卫国作为小组代表,再次做了总结汇报,用数据和事实清晰地展示了“三步走”方案带来的具体成效。

李怀德听完,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扫过张厂长和王书记。

“老张啊,”他看向张厂长,“这次的事,你们前期的反应,很被动啊。”

张厂长心头一紧,额头瞬间冒汗,连忙道:“是是是,李厂长批评得对!我们前期对同学们的能力认识不足,支持不够及时,险些耽误了大事!我们已经深刻反思,一定加强管理,转变工作作风!”

李怀德“嗯”了一声,语气稍缓:“不过,好在最后这个技术革新项目成果非常突出,报告我已经看过了,准备以我们轧钢厂的名义,连同你们配件厂,一起上报工业部。”

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拨的意味:“这说明,你们厂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支持的魄力。以后工作上有什么难处,可以直接向我汇报。像这样能出成绩的事,要多做,总厂会看在眼里。”

这番话,既是敲打,也是给了一颗定心丸,更暗示了未来工作上可能的直接联系渠道。

张厂长连忙点头称是,心里五味杂陈。

李怀德又将目光转向王书记:“老王,你是厂里的书记,抓思想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你的主要职责。”

王书记立刻挺直腰板。

李怀德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我们对待国家宝贵人才的态度,说明我们的思想工作还有提升空间啊。”

这拔高到政治思想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的批评,让王书记压力陡增,脸上有些发烫:“李厂长指示得对!我们支部一定就此进行深刻检讨和总结,加强干部教育,改进工作方法,确保更好地服务生产中心工作!”

李怀德点点头,语气缓和下来,关照道:“这次幸好总厂及时发现并介入,才没有造成损失,也才有了现在这个可喜的局面。我希望你们支部能就此事好好总结,如何更好地服务生产中心工作。总厂党委那边,我会帮你把事情控制在积极的方向。”

这话既是施压,也是保护,王书记心中稍定,连忙表态感谢。

验收会结束,李怀德勉励了吕辰等人和配件厂干部职工几句,便乘车离开了。

他一走,张厂长和王书记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复杂情绪。

李副厂长这番连消带打,既肯定了成绩,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们前期的问题,更巧妙地加强了对配件厂的关注和影响力。

“技术攻关小组”的使命圆满完成,在配件厂干部职工依依不舍的送别下,吕辰六人收拾好个人物品,还有那个已成为他们个人物品的工具箱,返回了学校。

回到清华园,重新投入课堂学习,但经过工厂实践的洗礼,六人感觉看待课本知识的视角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讨论实践中的得失。

“配件厂的问题,看似是技术问题,根源其实是管理问题。”王卫国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