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实干与纽带(2 / 2)

他们手把手地教,让工人们亲自上手操作,直到每个人都熟练掌握为止。

工人们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尝试后的惊喜,再到熟练后的自信,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这种直观、高效的检测方式,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

王卫国和任长空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他们的任务是编写《轴承生产线操作规范》。

这项工作看似没有前两者的“技术含量”高,实则至关重要。

它需要将老师傅们的宝贵经验、工艺文件上的硬性要求,以及观察到的实际操作问题,融合成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执行性强的标准化文件。

牛主任和车间和师傅们成了“智库”,王卫国拿着笔记本,任长空负责记录和画简单示意图,两人几乎成了牛主任和赵师傅的“影子”。

“牛主任,上料这个环节,除了要求戴手套,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比如站位?手势?”王卫国问得非常细致。

“有!绝对不能正对料口,要侧身,这样万一有碎屑崩出来也伤不到要害。手势要稳,不能抖……”牛主任一边说,一边亲自示范。

另一边,任长空跟着其他老师傅,记录着模具安装、调试的每一个关键步骤和诀窍。

“赵师傅,这个凸模和凹模的间隙,凭经验怎么初步判断是否合适?”

“看切下来的料边,毛刺大小均匀,不太厚也不太薄,就差不多。当然,最后还是得用塞尺准量,但老手一看料边心里就有数了……”赵师傅难得说这么多话,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一点点倒出来。

晚上,其他人都休息了,王卫国和任长空还在整理白天的记录。

王卫国负责文字梳理,力求准确、简洁、条理清晰;任长空则根据描述,绘制操作步骤示意图,虽然画功不算精湛,但力求形象明了。

“王大哥,你看这句‘调整压力机行程至合适位置’,‘合适’这个词是不是有点模糊?能不能量化一下,或者配上示意图说明怎么判断‘合适’?”任长空提出建议。

“说得对!”王卫国立刻修改,“改成‘调整压力机行程,观察冲压动作,确保上下模合模时受力平稳,无剧烈撞击声。具体参考值见附录一,图示见第三章图3-2。’这样就更明确了。”

两人反复讨论,逐字推敲,确保这份规程不仅科学,更能真正指导生产,被一线工人所理解和接受。

在全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推进神速,展现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工人们最初对这群“学生娃”的怀疑,逐渐被好奇、认可,甚至敬佩所取代。

尤其是看到那日渐成型、结构精巧的复合模胚件,以及那些快速检测卡具后,大家开始真正相信,这些年轻人是真有本事,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这天,吕辰准备找张厂长,签署一份小型起重机的使用申请。

刚走到厂长办公室门口,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张厂长打电话的声音,语气带着明显的恭敬和热切。

“……是,是,请您转告李厂长,我们一定不辜负他的期望!全力保障!对,对,进度很好,同学们干劲十足,方案也非常扎实……您放心,配件厂这边绝对配合到位,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保证打出个翻身仗来!……好,好,谢谢您!再见!”

放下电话,张厂长一抬头,正好看到站在门口的吕辰。

他亲切又热络地招手:“哟,小吕同学啊?快进来快进来!有什么事吗?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了?直接跟我说!”

那态度,仿佛吕辰不是前来实践的学生,而是连接总厂权力核心的纽带,一个需要他小心维系的“关键人物”。

吕辰递上申请单,说明来意。

张厂长看都没细看,就签了字,嘴里还不停地说:“这种小事,以后让牛主任签就行,或者直接来找我!千万别客气!你们就安心搞你们的革新,其他的杂事,厂里给你们扫清障碍!”

感受着张厂长的热情,吕辰心中了然。

李怀德的一个电话,一番询问,就不动声色地强调了总厂的“重点关注”,以及他吕辰这个“优秀子弟”在其中的特殊地位。

这就等于给张厂长下了死命令,无形中拔高了他吕辰在配件厂领导眼中的分量。

“这就收编了吗?”

吕辰走出厂长办公室,心里不得不感叹,这李怀德,真是绝了。

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还巧妙运用权力话语,在配件厂营造出了对他们绝对有利的工作环境,甚至将他们几个同学也绑在了这条“厂校合作出成绩”的战车上,成为他李怀德关注基层、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一项政绩。

吕辰甚至怀疑,李怀德支持“技术攻关小组”,给他们站台可能都只是附带,利用这次机会,拓展他自己权力边界才是主要核心。

这种敏锐的政治嗅觉、精准的权谋操控力,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真是让吕辰大开眼界。

不过,对吕辰和整个技术攻关小组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

他们需要这样的要作环境,至于其他的,暂且不必多想。

吕辰收敛心神,将签好字的申请单交给牛主任,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