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章 妻qi,“妻不以我为夫…父母不以我为子”

第1章 第1章 妻qi,“妻不以我为夫…父母不以我为子”(2 / 2)

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继续织布,不下织机;嫂子见到他,不肯为他生火做饭;父母见到他,也不跟他说话。 苏秦长叹一声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无能造成的过错啊!”

创作背景与作品介绍

1. 作品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221年)谋臣、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并非一人一时所着,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其文风铺张扬厉,语言犀利,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生动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策士形象。

2. 故事背景:苏秦的早期挫折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中后期。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他最初的政治抱负是推行“连横”策略,即劝说秦国与崤山以东的某些国家联合,进而逐个击破其他诸侯国。他西行至秦国,试图说服秦惠王。然而,当时秦国刚处死商鞅,对外来的游说之士心存忌惮,加之秦惠王认为统一天下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并未采纳苏秦的主张。

苏秦在秦国盘桓许久,耗尽资财,最终落魄而归。家中亲人的冷漠,正是他人生跌入谷底的真实写照。

苏秦的这段经历,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其揭示的人情世态,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 世态炎凉与“价值衡量”

这个故事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最经典的注脚。当苏秦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地回家时,连最亲密的家人也表现出极度的冷漠。这深刻地揭示了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所受到的待遇往往与其外在的“价值”挂钩。这里的“价值”可以是社会地位、财富、成就等。当你无法提供这些“价值”时,即使是最亲近的关系也可能变得淡薄。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功利性”的人际交往,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圈,甚至在某些家庭关系中。

2. 逆境是强大的驱动力

家人的羞辱成为了苏秦人生转折的最大动力。他没有沉沦于自怨自艾,而是将所有的屈辱转化为奋斗的决心。史书记载,他当晚就翻出《阴符》等书,发愤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深入研究天下大势。一年后,他改变了策略,转而游说东方六国“合纵”抗秦,最终身佩六国相印,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告诉我们,人生的低谷和外界的不公,可以成为激发个人潜能的催化剂。关键在于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向行动。

3. 自我认知与责任担当

苏秦的叹息“是皆秦之罪也”非常关键。他没有一味地指责家人的势利,而是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责任感。在现实中,当我们遭遇挫折和人际关系破裂时,是习惯于抱怨环境、指责他人,还是能够冷静地反思自身的不足?真正的强者,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是走出困境、实现成长的第一步。

4.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苏秦父母、妻子的行为无疑是失败的。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失败,却没有给予逆境中的家人应有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远比功利性的“成功学”更重要。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成员在失败时可以停靠的港湾,而不是另一个需要表演“成功”的舞台。

总结:

《战国策》中的这个小片段,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社会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现实的残酷,也揭示了个人奋斗的价值。它告诫我们,要警惕以成败论英雄的势利眼,同时也要学会在逆境中自我激励,将外界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