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1章 敖áo,“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huān)敖”

第5章 第1章 敖áo,“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huān)敖”(2 / 2)

【翻译】

(古代的圣王不是这样,他们与民同乐。)而现在的君主却每天都在实行那些导致人们作乱的暴政,使得百姓喧哗哀号,怨声载道。 (当百姓不满时,)君主紧接着就把他们逮捕捆绑起来,施加酷刑,而不是去安抚民心。像这样下去,覆灭灭亡,就可以立刻等到了!

这就叫做“实行导致人们作乱的暴政”。

二、 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战国末期):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剧变、战乱频繁的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多采用严刑峻法(如法家思想)和横征暴敛的政策,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 思想背景(荀子的核心主张): 荀子虽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通过“礼法”来教化和管理人民。他认为,国家的强大(“强国”)根本在于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推行“礼义”和“王道”。他坚决反对那种不顾人民死活、只靠武力镇压的“霸道”和“暴政”。

3. 篇章目的: 《强国篇》的核心就是探讨国家强大的根本。荀子通过对比“王道”(以德服人)与“霸道”(以力服人),批判了当时统治者名欲效法汤武、实则为桀纣的虚伪与荒谬。他所引出的这段文字,正是对昏君暴政的直接声讨。

三、 寓意与启示

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规律: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重要发展。他明确指出,统治者的权力和国家的稳定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如果统治者推行“乱人之道”,将民众逼到绝境,那么民众的“讙敖”就是覆舟的先兆。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晴雨表。

2. 治国的根本在于“道”而非“术”: 这里的“道”指的是礼义、忠信、公平等根本原则。如果抛弃了“道”,即便使用再严酷的“术”(刑罚、镇压)来维持秩序,也只会适得其反,加速灭亡。镇压只能治标,德行方能治本。

3. 恶性循环的必然性: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清晰的恶性循环:暴政 → 民怨 → 镇压 → 更大的民怨与离心 → 灭亡。 统治者一旦走上了“乱人之道”,就很难回头,因为镇压只会不断激化矛盾,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崩溃。

四、 结合现实论述

荀子的这一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可以应用于多个层面:

1. 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 重视民生与民意: 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本在于不断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果政策制定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感受(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导致民怨积累(“百姓讙敖”),就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现代社会的“讙敖”可能表现为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等。

·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但法治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如果法律只成为管理甚至压制民众的工具,而执法者自身不守“道”(贪腐、不公),那就如同荀子所批判的“刑灼之,不和人心”。良法善治必须与道德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才能赢得民心。

· 疏通而非堵塞: 面对社会矛盾和民众诉求,现代治理智慧强调“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要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和矛盾化解机制(如信访制度、听证会、媒体监督等),倾听“讙敖”背后的合理诉求,并进行改革,而不是简单地“执缚之”。

2. 对组织管理(企业、团队)的启示:

·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在一个公司或团队中,如果领导者推行“乱人之道”(如苛待员工、分配不公、朝令夕改、鼓励恶性竞争),就会导致“员工讙敖”——士气低落、消极怠工、内部斗争、人才流失。

· 惩罚与激励: 有效的管理不是靠单纯的惩罚和高压(“执缚之,刑灼之”),而是要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和积极的文化氛围(“赏有功,罚有罪”、“尚贤使能”)。当员工的基本尊严和利益得到保障,他们才会产生归属感和创造力。

· 沟通渠道畅通: 管理者必须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允许员工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不满。忽视这些声音,就等于埋下了组织瓦解的隐患。

3. 对个人处世(家庭、社交)的启示:

· 在家庭或朋友关系中,如果一方总是实行“乱人之道”(如自私、霸道、不尊重他人),就会引起家人的“讙敖”(争吵、冷战)。关系的维系不能靠强势和压制,而要靠尊重、理解和关爱(“与道也”)。

结论:

荀子“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的论断,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它深刻地指出,无论是治国、治企还是治家,其根本逻辑是相通的:任何权力的稳固和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被管理对象的认同与支持。 违背人心,倒行逆施,无论暂时看起来多么强大,其崩塌都是可以“立而待也”的。这提醒所有处于管理位置的人,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倾听民声,顺乎民心,行于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