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3章 暗àn,“群书万卷常暗诵”

第3章 第13章 暗àn,“群书万卷常暗诵”(2 / 2)

· 暗诵:默诵,背诵。这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不出声地背诵,二是指对典籍内容烂熟于心,深入理解其精义。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学习状态。

· 孝经一通:《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强调孝道。“一通”指对全书义理完全贯通,透彻理解。

· 看在手:形象地描绘了书不离手、勤于温习的状态。

创作背景与作者

1. 创作背景:为友鸣不平的叹惋之作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杜甫晚年流落夔州、荆州之时。

· 感叹对象:诗中主人公王季友,是当时一位出身贫寒但品行高洁、学识渊博的名士。他早年卖履为生,却终成一代名流,曾官至御史,但后遭贬谪,一生坎坷。

· 创作动机:杜甫目睹这位才德兼备的友人境遇不佳,心中充满不平与叹惋。他写此诗旨在赞扬王季友的才学与品德,反驳世俗的偏见,故题为“可叹”。

· 深层心绪:诗中亦寄寓了杜甫自身的感慨。他一生怀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同样仕途失意、漂泊困顿。赞友亦是自况,叹人亦是自伤。

2. 人物介绍: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学术修养:出身“奉儒守官”的家族,自幼苦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因此,他用“群书万卷常暗诵”来形容王季友,是极高的赞誉,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治学标准。

·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心系苍生。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社会面貌。

深层寓意与赏析

“群书万卷常暗诵”一句,蕴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

1. 学问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 “群书万卷” 代表了知识的广度,要求学者博览群书,融会贯通。

· “常暗诵” 则代表了学习的深度,要求对核心典籍反复涵泳,直至内化于心,能够熟练运用。

二者结合,正是中国传统治学理念中“博”与“约”的辩证统一。

2. 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根基

在王季友身上,“暗诵群书”与“手持孝经”是并行的。这表明,读书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养性,培育德行。学问是德行的基石,德行是学问的归宿。

3. 对怀才不遇的无声抗议

在杜甫看来,像王季友这样经过刻苦学习、品德高尚的才俊,理应得到重用。然而现实却是“贫穷老瘦家卖屐”,这种反差强化了“可叹”的主题。这句诗也因此成为对埋没人才的不公世道的含蓄批判。

现实意义与启示

这句诞生于千年前的诗句,对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镜鉴意义。

1. 对个人学习的启示

· 对抗知识碎片化:在信息爆炸、阅读碎片化的今天,“群书万卷”提醒我们系统化阅读和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 强调深度学习:“暗诵”所代表的精读、深思、内化的学习方式,正是应对浅层阅读、快餐文化的良方。真正的知识需要反复咀嚼和实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典范:“常”字点明了学习非一日之功。它倡导的是一种持之以恒、贯穿一生的学习态度。

2. 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 重拾传统的智慧:现代教育往往偏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忽略了“熟读精思”的传统精髓。这句诗启示我们,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力和人文素养。

· “博”与“专”的平衡:它为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古典范本:既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也要有精深的专业领域。

3. 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暗诵”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背诵,经典的语感、文脉、思想得以完整地植入学习者的生命,成为其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经典,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结而言,杜甫的“群书万卷常暗诵”不仅描绘了一位唐代学者的形象,更树立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治学标杆。它告诉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广博的视野、专注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将知识深植于心,方能融会贯通,成就真正的学问与人格。这或许是“诗圣”留给后世学子最宝贵的教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