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ài,停止,完结。《左传·哀公二年》:“忧未艾也。”成语有“方兴未艾”。
“忧未艾也”出自《左传·哀公二年》,这是一句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充满沉重忧患意识的断言。
一、原文与上下文
这句话出自《左传·哀公二年》,记载的是春秋末期晋国与郑国之间发生的 “铁之战” 前,晋国主帅赵简子(赵鞅)的一段誓师辞。
原文节选:
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人于兆,下卿之罚也。”甲戌,将战,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太子惧,自投于车下。子良授太子绥而乘之,曰:“妇人也。”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罗无勇,麇之。吏诘之,御对曰:“痁作而伏。”卫太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列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获其蜂旗。太子救之以戈。 郑师北,获温大夫赵罗。太子复伐之,郑师大败,获齐粟千车。赵孟喜曰:“可矣。”傅傁曰:“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
二、注释与翻译
注释:
忧未艾也:
忧:忧患,祸患。
未:没有,不曾。
艾:此处读 yi,本义为割草,引申为 停止、终结、断绝。如《诗经·小雅·庭燎》:“夜未艾。” 意为夜还未尽。
全句:忧患还远没有到头\/停止。
傅傁:晋国的大夫,一位有远见的臣子。
赵孟:即赵简子(赵鞅)。“孟”是其字。
知:同“智”,指晋国的智氏家族,是当时晋国除赵氏外最强大的卿大夫家族。
虽克郑:即使战胜了郑国。
白话翻译:
(在铁之战中,晋国赵简子率军战胜了郑国。)
赵简子高兴地说:“(这下)可以了。”
(然而)大夫傅傁却说:“即使我们战胜了郑国,但国内还有智氏这个强敌存在,(我们的)忧患还远没有到头啊。”
三、着作介绍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性质: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记述范围: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核心价值:
1. 历史价值:详尽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是研究春秋史最核心的文献。
2. 文学价值:叙事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炼含蓄,被誉为“文宗史圣”、“叙事之最”,对后世散文、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3. 思想价值:体现了“民为神主”、“重礼崇德”的早期儒家思想,同时也充满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
四、创作背景与意义
1. 历史背景(铁之战)
时代特征:春秋末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自大夫出”,晋国国政被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卿大夫把持,史称“六卿专权”。
事件起因:赵简子杀了与范氏、中行氏有亲的邯郸赵午,引发范氏、中行氏的进攻。晋国国君站在赵氏一边,但范氏、中行氏得到齐国、郑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持。
“铁之战”:是赵氏为解除郑国对范氏援助的威胁而发起的战役,是晋国内部卿族斗争的延伸。
2. 傅傁之言的意义
傅傁的“忧未艾也”是一句极具穿透力的历史判断:
洞悉本质:在所有人都为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欢欣时,他看到了胜利背后更深层的危机。外部敌人(郑国)是次要的,内部真正的威胁(智氏)才是心腹大患。
伏笔与预言:这句话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果然,在消灭了范氏、中行氏后,强大的智氏成为赵氏最大的敌人,最终引发了“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并最终瓜分晋国,开启了战国时代。
五、现实意义
这句两千多年前的感叹,至今仍振聋发聩:
1. 战略远见与危机意识:
它告诫我们,不要被一时的、局部的胜利冲昏头脑。真正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穿透表象、洞察根本矛盾的远见,要对潜在的、长远的威胁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这种“居安思危”的智慧。
2. 分清主次矛盾:
在复杂的环境中,必须准确识别谁是主要的敌人,谁是次要的敌人。解决了次要矛盾,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主要矛盾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突出和危险。
3. “内忧”往往大于“外患”:
傅傁将内部的智氏视为比外部的郑国更致命的“忧”。这提醒任何组织,内部的团结、治理结构的健康、核心团队的稳定,往往比应对外部竞争更为根本。许多组织的失败,并非源于外部攻击,而是源于内部的瓦解。
4. 对“成功”的辩证看法:
成功有时会掩盖问题,甚至成为更大失败的催化剂。这句“忧未艾也”是对“胜利宣言”的冷静纠偏,提醒我们在任何成功之后,都要反问自己:“真正的挑战结束了吗?还是新的挑战刚刚开始?”
六、作者介绍
《左传》的传统作者被认为是左丘明。
生平:春秋末期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他的着作《左传》和《国语》开创了中国史学的传统,他本人也被誉为“文宗史圣”。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史学巨擘的生平及其体现的精神。
详细生平经历
左丘明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556年—前451年之间,关于其姓名,一说姓丘名明,因曾任鲁国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家学渊源与早期经历:左丘明出身史官世家,其先祖曾任楚国左史。在家庭熏陶下,他养成了广求博学、慎言谨行的品行,后出任鲁国史官——太史。
与孔子的交往:左丘明与孔子关系密切,二人互相敬重。孔子曾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表明他们在反对虚伪、崇尚坦诚上志同道合。据说左丘明还曾与孔子一同入周王室查阅史籍,以修《春秋》。
着述历程:
为阐释孔子所着《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丘明作《春秋左氏传》(即《左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事丰富,文笔生动。
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让他振作起来,口述历史,由其子孙整理,最终编成《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