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和闺蜜在古代杀疯了 > 第168章 星图重绘与故道新芽

第168章 星图重绘与故道新芽(1 / 2)

霜降的第一场薄雪落在肯特山的石墙上时,楚昭正蹲在遗址前,看小石头用朱砂补绘织锦影像的残痕。雪粒沾在羊皮纸上,融成细小的水点,像极了影源织锦上星砂的银光。兰珠站在不远处的牧帐边,帮着巴特尔的妻子晾晒刚鞣好的羊皮,羊毛上的雪沫被风一吹,簌簌落在她的靛蓝裙角,织就的星纹在雪地里泛着淡淡的蓝。

“楚大哥,你看这处星轨,”小石头指着补好的图谱,“与李老先生新测的‘天枢偏角’完全吻合。当年楼兰公主把商道藏在星象里,是怕战乱毁了地图,没想到三百年后,星图成了重开商道的钥匙。”

楚明裹着件厚厚的狐裘,正跟着巴特尔的儿子骑小马,铜铃在他腰间晃悠,叮铃声惊起了石缝里的几只雪雀。“爹!快来看!”他突然勒住缰绳,指着远处的雪坡,“那里有丛绿的!”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雪地里冒出簇簇新绿,是耐寒的沙棘苗,根系紧紧扒着石缝,枝桠上还挂着未融的雪。“是去年商队掉落的种子发的芽,”巴特尔笑着说,“这植物皮实,能在石头缝里扎根,就像你们中原的槐树,在哪里都能活。”

楚昭弯腰摘下片沙棘叶,指尖沾着点青涩的汁液。他突然想起西域文化馆后院的那棵老槐树,春天会落下满院的白花,秋天结出一串串紫黑的果实,孩子们总爱捡来当染料。“植物比人执着,”他轻声说,“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往土里扎。”

返程的驼队走得比来时从容。巴特尔派了十名牧民护送,说是要跟着学习中原的农耕技艺;波斯少年的商队里多了几个漠北的织娘,手里捧着新染的驼毛,说要去凉州学“五星纹”的织法;连楚明的小马背上,都驮着个小小的木箱,装着巴特尔送的狼毫笔和沙棘果制成的颜料——老人说,让孩子用草原的料,画中原的景,画出的图才有意思。

路过黑风口时,商队在旧驿站歇脚。楚昭掀开蒙尘的木门,发现墙角竟堆着半筐风干的沙枣,旁边还有个褪色的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卷残破的账本,墨迹虽淡,却能认出是十年前某个商队的记录:“今日过黑风口,遇沙暴,幸得守陵人指引,暂避于烽燧。换得水囊三,以锦缎半匹相赠,织有‘平安’二字……”

“是当年那支被影卫追杀的商队留下的?”兰珠拂去账本上的尘灰,“他们说的守陵人,会不会就是那位写日记的姑娘?”

小石头突然指着账本夹层里的一张残纸,上面用炭笔描着个简易的星图,与影源织锦的一角完全重合:“这是商队凭记忆画的!他们把星图藏在账本里,怕被影卫搜走。”

楚昭将残纸夹进《丝路杂记》,心里渐渐明了。所谓的“守护”从不是孤立的行为,守陵人在烽燧刻痕,商队在账本藏图,织娘在锦缎绣路,就像这黑风口的沙棘苗,看似零散,却在时光里悄悄连成一片,把文明的种子往更远的地方送。

抵达凉州时,西域文化馆的梅花开得正好。楚明刚跳下马,就被阿禾拽着往织锦学堂跑,两个孩子怀里揣着沙棘果颜料,要去试试能不能染出“雪后初晴”的颜色。兰珠站在馆前的石阶上,看着新挂的匾额——“漠北分馆”四个金字在雪光里发亮,是周明远请江南的匠人新铸的。

“楚兄,你可算回来了!”沈知言从馆内迎出来,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文书,“漠北的部落派了使者来,说要在肯特山建座‘锦牧阁’,和咱们文化馆互通展品;江南织造局也来了信,想把‘影源织锦’的纹样印在新出的茶饼上,说是‘丝路茶’,要卖到漠北去。”

楚昭翻开文书,看到使者画的“锦牧阁”草图,檐角竟学着中原的样式,挂了铜铃,只是铃身铸的是草原的狼图腾。“中西合璧,”他笑着说,“就像这茶饼上的织锦纹,既有中原的雅致,又有草原的豪放。”

李老先生正在典籍阁整理新收的《漠北星象考》,见楚昭进来,立刻递过一本手抄本:“你看这段记载,说每年冬至,漠北的‘狼星’与中原的‘角宿’会连成直线,此时在肯特山与凉州同时点燃星砂,两地的织锦会显影相通。这是古人早就知道的‘星锦传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