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演出当天,凉州城的人几乎倾城而出。广场上搭起了临时舞台,波斯商队的乐师奏起欢快的《风沙谣》,穿着楼兰服饰的舞女旋转着裙摆,引得台下阵阵喝彩。沈知言站在台上,向大家介绍新商道的测绘图,当提到“影源记忆路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轮到楚昭上台时,他手里拿着那本女性守陵人的日记:“今天我不给大家讲影源的历史,给大家讲个故事——关于一位守陵人的姑娘,如何用画笔记录商道的故事,如何让中原的书生知道楼兰的歌……”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台下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葡萄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的驼铃声。
“……她在日记里说,影源不是石头,是商队歇脚时的篝火。”楚昭举起日记,“我想,这篝火从未熄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文化馆的展品里,在新商道的车轮声里,在大家今天聚在这里的念想里。”
台下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位白发老者颤巍巍地站起来,对着楚昭深深一揖:“说得好!说得好啊!这篝火,咱得让它世世代代烧下去!”
演出的最后,楚昭按照日记的记载,将守陵人的血(他自己的指尖血)、波斯商队的驼毛、兰珠研磨的墨汁混合,涂在复原的忆镜壁上。月圆之夜的光芒透过琉璃窗照进来,石壁上果然不再是具象的影像,而是团流动的光,里面隐约能看到无数人影——楼兰的工匠、守陵的老者、往来的商队、拓荒的百姓……他们的身影在光里交错,最终化作一道光带,顺着新商道的方向延伸,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是影源之心!”台下有人惊呼。
楚昭看着那道光带,突然明白影源真正的归宿——不是被封存在地宫,不是被陈列在文化馆,而是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每个走过商道的人都知道,他们脚下的路,早已被无数人的信念照亮。
演出结束后,大家坐在葡萄架下,吃着波斯少年带来的西域点心,喝着兰珠泡的花茶。楚明抱着那支修好的陶笛,在月光下吹着不成调的《风沙谣》,铜铃在他腕间叮当作响,像在为他伴奏。
“小石头明天就到了。”兰珠看着天边的圆月,“他说要带先生去归墟看看,验证星图上的‘归墟之眼’。”
楚昭点头:“正好,我也想去看看,那位女性守陵人日记里提到的‘影踪’到底是什么。”
波斯少年灌了口酒:“我商队正好要往归墟送批货,顺路!说不定还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壁画,给文化馆添些新展品!”
夜深了,广场上的人渐渐散去,只有文化馆的灯还亮着,像颗守护的星。楚昭站在忆镜壁前,看着那团流动的光渐渐融入石壁,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新的旅程即将开始——或许是归墟的新发现,或许是新商道的新故事,或许是文化馆里不断增加的新展品。
但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正走在这条由信念铺就的路上,带着前人的嘱托,带着彼此的温度,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就像那支《风沙谣》里唱的:“驼铃摇落星,笛音拂过沙,路在脚下伸,心向远方家。”
月光洒在新商道的测绘图上,照亮了那条通往楼兰的虚线。楚昭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他们会再次踏上征途,走向归墟,走向风沙深处,走向那些等待被发现的故事。而文化馆的灯光,会像个温暖的坐标,在他们身后亮着,标记着出发的地方,也指引着归来的方向。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笛音里,在月光下,在每一步踏向远方的脚印里,缓缓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