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杨延昭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先帝骤崩,新主冲龄,此乃国家非常之时。蒙陛下信重,百官推举,委以摄政之责,延昭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先是定了基调,表明了自己的谨慎与责任。
“然,国事艰难,百废待兴,外有强邻环伺,内有隐忧未平,绝非高枕无忧之时。”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自今日起,朝政军政,当以‘稳’字为先,以‘强’字为要!”
他随即颁布了作为摄政王的第一批政令,旨在迅速稳定局势,巩固权力,并勾勒出新朝的施政轮廓:
“第一,稳定朝局。汴梁百官,各安其位,凡尽心王事者,皆录其功。然,各部院司,需限期呈报近年政务得失、钱粮出入,由寇相、李相总领,会同三司,详加核查,厘清积弊!” 这是要借助文官体系自身的力量进行内部整顿,既显示信任,也隐含威慑。
“第二,巩固边防。北疆、西线诸军,功勋卓着,然不可因功生骄。各军主将,需更加勤勉,严加操练,加固防务。辽国、西夏,其心叵测,绝不可因国内之变而有丝毫松懈!杨延训所部,暂驻黄河沿线,听候调遣。” 军权,是他权力的根基,必须牢牢掌控,并保持对外威慑。
“第三,与民休息。去岁西线用兵,虽拓土千里,然亦耗费巨大。传令各路边州,减免今岁三成赋税,与民休息。新附之灵、夏等地,尤需善加抚慰,轻徭薄赋,使其尽快归心。” 这是收取民心,稳固统治基础的必要举措。
“第四,唯才是举。命吏部、兵部,会同两府,察举天下贤能,无论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忠于王事者,皆可量才录用。尤其边地州县,需选派干练之臣前往治理。” 这是他打破门第之见,培植自身班底,同时安抚士人的重要一步。
一条条政令,清晰明确,既有对旧有秩序的承认与利用,也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决心。既照顾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和面子,也丝毫不放松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与稳定。
寇准、李迪等文臣听着,心中稍安。这位新任摄政王,并非一味倚仗兵权的莽夫,其施政方略老辣周全,颇有章法,让他们看到了王朝平稳过渡的希望。
而杨延光、王贵等北疆旧部,更是心潮澎湃。他们追随杨延昭,从边关一路走到这权力的顶峰,如今亲眼见证其执掌乾坤,开创局面,与有荣焉之余,也更坚定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新朝的气象,就在这定州城摄政王府的第一次正式议事中,悄然奠定。一个由军功勋贵与部分文臣联合,以摄政王杨延昭为核心的全新权力格局,已然形成。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开始。执掌一个庞大的帝国,远比打赢一场战争要复杂得多。朝堂之上的博弈,四方藩镇的观望,乃至境外强敌的试探,都将是这位新任摄政王必须面对的挑战。天下棋局,已然铺开,执子者,能否真正做到举重若轻,落子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