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新朝气象(1 / 2)

第二百零五章 新朝气象

官家赵恒于福宁殿骤然晕厥、旋即龙驭上宾的消息,如同腊月里最凛冽的寒风,瞬间冻结了整个汴梁城。短暂的死寂之后,是难以抑制的恐慌与暗流汹涌的权力争夺。国不可一日无君,然太子未立,幼主冲龄,谁能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执掌这万里江山的舵轮?

就在汴梁城内各方势力为那至高权柄明争暗斗、几乎要酿出大乱之际,来自北疆的那道以“周王、北疆行营都部署杨延昭”名义发布的“告天下书”,如同定海神针,携着赫赫兵威与“匡扶社稷”的大义名分,轰然降临!

告书中痛陈先帝崩殂之哀,忧心社稷动摇之危,继而申明,值此国难之际,身为受国厚恩之藩王,唯有效周公辅成王故事,挺身而出,以安天下!文中虽未明确支持哪位皇子,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强大自信与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倒了所有嘈杂的争论。

几乎与此同时,北疆、西线大军异动,尤其是杨延训统领的数万“西凉铁骑”南下至黄河沿岸“演习”的消息,更是如同实质般的重压,让汴梁城内所有心怀异志者,都感到脖颈一凉。

在绝对的实力与大义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显得如此苍白。以寇准、李迪等老成持重的重臣为首,迅速联合了一批文武官员,依据“父死子继”的祖制与杨延昭告书中隐含的支持倾向,拥立了年仅十三岁的皇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为帝,并即刻以新帝名义下诏,褒奖周王杨延昭“忠勇体国,匡扶社稷”之功,加其“摄政王”衔,总揽朝政,辅佐幼主,直至皇帝成年!

尘埃落定。

当这道象征着帝国最高权柄更迭完成的诏书,连同那颗沉甸甸的“摄政王”金印,被快马加鞭送往定州时,整个北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沸腾!从普通的戍卒到高级将领,无不欢欣鼓舞,与有荣焉!他们的统帅,他们的王,如今已是这大宋江山实际上的主宰者!

然而,与外面的欢腾相比,摄政王府(原周王府)内,气氛却庄严而肃穆。杨延昭在正堂设下香案,恭敬地接下了诏书与金印。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得意与骄狂,神色平静得甚至有些冷峻。

“臣,杨延昭,领旨谢恩。必竭股肱之力,效忠陛下,安定社稷,不负先帝托付之重!”

他的声音沉稳,回荡在寂静的厅堂内,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仪式结束后,杨延昭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文武于议事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参与议事的,除了杨延光、杨延训、王贵、杨延环等北疆旧部,还多了几位刚刚从汴梁赶来、代表着新朝文官体系的重量级人物,如寇准、李迪等。

厅内济济一堂,文武分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端坐于主位,身着摄政王袍服的杨延昭身上。此刻的他,已然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势之重,远超汉之霍光,近乎于古之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