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看向杨延训:“三哥,你的‘掠火骑’操练,可曾因有人聒噪而有一日懈怠?”
他目光扫过所有人:“没有!因为我们都清楚,敌人不会跟我们讲道理,刀剑不会因我们的委屈而变得迟钝!边关的安危,系于我等一身!此时此刻,我们若因区区不公,便心生怨望,懈怠防务,那才是真正的自毁长城,才是真正对不起死去的弟兄,对不起身后万千黎民!”
堂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只有杨延昭的声音在回荡,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众人的心坎上。
“封赏薄厚,是朝廷的事,是汴梁的事。”杨延昭回到主位,语气斩钉截铁,“但我们北疆将士的功绩,铭刻在这边关的土地上,无人可以抹杀!你们的勇武,你们的忠诚,我杨延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北疆的稳固,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离不开十万边军弟兄的赤胆忠心!”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也是他对所有人的承诺:
“朝廷的审计,让他们查!只要我们自身行得正,坐得直,何惧鬼蜮伎俩?轮换之事,我会尽力周旋,绝不让栋梁之才无故调离!即便真有万一,只要我杨延昭还镇守北疆一日,就绝不会让有功之臣寒心!北疆的晋升之路,首重军功与能力,此志,绝不动摇!”
“至于那些魑魅魍魉的构陷……”杨延昭眼中寒光一闪,“自有我杨延昭一力承担!只要北疆上下同心,铁板一块,任他风浪再大,也休想撼动我等分毫!”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静而充满力量:“诸位,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更需有非常之胸襟与定力。我等既为人臣,又为边将,守土卫民,乃天职所在。纵有千般委屈,万般艰难,此志不可夺,此心不可移!愿与诸君共勉,砥柱中流,护我河山!”
“愿随太师,砥柱中流,护我河山!”
堂下众将,无论是性情刚烈的杨延训,还是老成持重的杨延浦,抑或是王贵、杨延光等人,此刻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所有的委屈、焦虑、愤懑,在杨延昭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面前,尽数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纯粹、更加坚定的信念——追随太师,守护北疆!
杨延昭成功地化解了内部可能因外部压力而产生的动摇与裂痕,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守护边关这一根本使命之上。他就像一块真正的砥柱,不仅抵御着外部的惊涛骇浪,更稳固着内部的军心士气。
经此一事,北疆的凝聚力不降反升。将领们回去后,将太师的态度和决心传达下去,基层士卒闻之,更是感奋。他们不懂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他们只认准了一个道理:跟着杨太师,能打胜仗,能保家园,太师绝不会亏待弟兄们!
北疆,在杨延昭的统领下,非但没有被汴梁的政治风暴所摧垮,反而在压力下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韧。这道矗立在北方的钢铁防线,因其统帅那“砥柱中流”的定力与担当,而显得愈发不可撼动。
然而,杨延昭深知,王钦若绝不会因北疆的铁板一块而罢手。暂时的稳定,意味着对方可能在酝酿更凶狠的攻击。他必须做好应对更猛烈风暴的准备。这场政治博弈,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