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第三个目标突然出现在主屏中央。它没有直接靠近,而是在距离护盾三百米处停下,表面开始不规则波动。紧接着,本体分裂为六个子单元,呈环形分布,将飞船完全包围。
“这是包围战术。”李维迅速调出多线程监控窗口,“它们想同时攻击多个薄弱点。”
主控系统警报响起。运算负载飙升至临界值,指挥链路出现短暂卡顿。护盾能量分配出现延迟,左舷区域防护力下降百分之十五。
陈默果断切断所有非核心系统连接,优先保障星轨与主炮控制系统运行。他拔出钢笔,插入终端接口,借助增幅器实现神经直连,手动调节护盾能量分布。
“左舷加强。”他命令。
林小满切换至手动操作模式。她锁定最接近右前方的两个子单元,调用主炮模拟引力扰动,释放周期性脉冲。空间局部曲率发生变化,形成短暂真空区,迫使那两个单位偏离原定轨迹。
“缺口打开了。”她说。
李维抓住时机,重启备用量子核心,重置系统调度逻辑。三秒内,全舰控制权恢复。自动化指挥流程重新建立,哨兵协议再次上线。
六个子单元见攻势受阻,开始缓慢后撤。它们没有立即远离,而是停留在警戒圈外,保持着监视状态。
“它们没走。”李维说。
“也不是真的退了。”林小满补充,“更像是在观察我们的反应。”
舱内安静下来。仪器运行声回归平稳,警报解除,但三人谁都没有松手。陈默仍连接着星轨,生物电消耗过大,额头渗出细汗。他拿起一支葡萄糖口服液喝下,让系统维持最低功耗运转。
林小满打开战斗日志,开始记录本次交锋的关键节点。她把每一次干扰参数调整、敌方行为变化、系统响应延迟都详细录入,并附上自己的优化建议。
李维则完成了哨兵协议的最终调试。他在系统中设置了三级警戒等级:一级为常规监测,二级自动追踪可疑信号,三级则直接启动预设反制程序。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可在毫秒级完成响应。
“现在就算我们睡着。”他说,“它也能自己打。”
陈默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他调出星轨的综合评估报告,发现这类生命体的学习速度远超预期。现有手段虽能压制一时,但无法形成持久优势。
“靠单一策略不行。”他说,“必须不断升级。”
林小满合上记录界面。“那我们就不停升级。”
三人召开简短会议。他们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边界:陈默负责总体决策与星轨调用,林小满主管技术参数优化与武器开发,李维掌控系统安全与自动化响应。同时设立“双人确认、一人执行”的应急机制,确保在高压环境下仍能快速做出正确判断。
会议结束,林小满立即投入新项目研发。她将魔法符文阵列与Ep发射系统的接口重新设计,尝试建立稳定耦合通道。李维在一旁协助,提供信号传输稳定性测试支持。
陈默回到主控席,继续监控外部动态。雷达画面中,那六个子单元依然悬浮在外围,未再靠近,也未离开。紫光边缘的星云缓缓流动,仿佛藏着更多未知。
他握紧手中的钢笔,温度还未完全散去。
李维的声音传来:“哨兵协议已部署完毕,全舰进入一级警戒。”
林小满抬起头:“干扰模型更新完成,随时可以测试。”
陈默看着屏幕上的六个红点,缓缓吐出两个字:
“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