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刺破舱内寂静。
雷达屏幕上,两个红点正从不同方向高速逼近,轨迹呈非对称螺旋状,速度比上一次快了近四成。主控台的能量负载条已经升到百分之八十九,护盾系统发出低频嗡鸣,外壳温度持续上升。
陈默没有迟疑。他立刻调出星轨的实时分析界面,意识接入高维数据流。三秒后,结果浮现——目标通信频段发生偏移,较上次记录值变动了十二点七个百分点。这不是随机波动,是主动规避。
“它们学得很快。”他说。
林小满迅速切换至参数重构模式。她调出前次干扰波形的数据记录,结合飞船外壳材料的共振响应曲线,开始重新建模。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敲击,每输入一组新参数,系统都会进行一次模拟推演。
“不能再用固定频率。”她说,“必须让干扰波动态追踪它们的信号变化。”
李维同步启动AI响应模块。他将林小满正在构建的干扰程序接入雷达预警链路,设置触发阈值和延迟补偿机制。一旦探测到符合特征的目标信号,系统将在毫秒内自动激活反制措施。
“自动化流程已预载。”他说,“只需你们确认。”
陈默点头。“准备执行。”
第一个目标进入护盾作用范围。能量场刚一接触,护盾数值从六十八跌至五十六。撞击方式不再是单纯的冲撞,而是带有节奏的脉冲式压迫,像是在测试防御系统的反应极限。
“它在找漏洞。”李维盯着数据流,“不是盲目进攻,是有目的的试探。”
“那就别等它试出来。”陈默下令,“启动干扰。”
林小满按下确认键。新型共振波瞬间释放,频率随目标信号实时调整。屏幕上的波形图剧烈跳动,两股信号在空中交锋。几秒后,逼近的目标动作明显迟滞,运动轨迹出现短暂紊乱。
“有效。”她说。
第二个目标试图绕行侧翼,但李维的系统早已锁定其路径。哨兵协议自动调转Ep发射阵列方向,一道低强度脉冲精准命中目标前方区域,带电粒子流被强行偏转,形成短暂屏障。
目标被迫减速,最终停滞在护盾外缘。
“它们停下了。”李维说。
陈默没放松警惕。他让星轨继续扫描周围空域,确认是否有其他隐藏单位。同时,他调出能源管理系统,切断照明、温控等非必要模块供电,将剩余电力集中到护盾与主炮系统。
“这次撑过去了。”他说,“不代表下次还能靠临时应对。”
林小满已经开始整理战斗数据。她将两次交锋的干扰参数、敌方反应时间、护盾损耗值全部归档,并标记出关键变量。随后,她在系统中新建了一个项目文件,命名为“复合型干扰武器可行性分析”。
“如果我们能把魔法符文阵列的能量输出和Ep脉冲耦合起来。”她说,“不仅可以提升单次打击威力,还能扩大干扰覆盖范围。”
陈默看了她一眼。“具体怎么实现?”
“利用符文阵列生成的场域稳定性,作为Ep发射的基准平台。”她调出结构草图,“这样就不需要额外校准,能量释放更集中。”
李维听完立刻行动。他打开备用量子计算核心,将林小满的设计方案导入仿真环境。运行结果显示,在理想条件下,这种复合系统可使干扰效率提升百分之六十三,且具备多目标同步压制能力。
“技术可行。”他说,“但需要时间调试。”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陈默盯着雷达,“它们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