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上的六个红点已经静止了整整十七分钟。
飞船外的星云边缘依旧泛着微弱紫光,但警报系统已被手动关闭。主控室内只剩下设备低频运转的声音,像某种沉睡巨兽的呼吸。陈默靠在座椅上,手指搭在钢笔末端,金属外壳还残留着神经直连后的余温。他没有拔出笔,只是轻轻转动它,让接口与终端保持接触。
“数据包开始回传。”李维的声音打破沉默,“来自探索小队最后记录的坐标节点,信号加密层级比预想高两级。”
林小满立刻调出接收界面。屏幕上跳出一串不断跳变的量子编码序列,结构复杂得不像自然文明能构建的产物。她快速输入几组校验参数,但系统刚尝试解析,反馈回来的就是一片乱码。
“不是标准协议。”她说,“他们在用多层嵌套方式传输信息。”
陈默闭眼,意识接入星轨。视野瞬间被无数交错的维度线填满。三秒后,他睁开眼:“第一层是验证机制,对方要确认我们是否具备理解高阶物理逻辑的能力。不能硬解,会触发反制。”
“怎么过?”李维问。
“让他们觉得我们‘刚好’够到门槛。”陈默说,“林小满,你重构一组回应函数,基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交叉推导,别碰魔法侧的模型。”
林小满点头,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她调出之前几次通信的数据样本,结合b-1文明传递过来的数学符号体系,重新搭建了一个看似严谨、实则留有漏洞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足以通过验证,又不会暴露地球方的真实技术水平。
“发送。”她说。
等待的十秒钟格外漫长。
突然,主屏闪烁,编码结构开始自行重组。外层壳层脱落,露出内部更简洁但密度更高的信息流。
“验证通过。”李维确认,“第二阶段通道开启。”
数据流正式涌入。
林小满立即启动分析程序。随着信息逐步展开,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轮廓浮现出来——无限能量循环系统。名称简单,内容却极其深邃。它描述了一种能在封闭空间内实现能量零损耗流转的机制,理论上可支撑星际航行数百年无需补给。
“这不是技术,是规则。”她低声说,“他们给了我们一条宇宙底层路径。”
陈默盯着模型核心部分。那是一个闭环拓扑结构,每一步推导都严丝合缝。但他知道,这种完美本身就可能是陷阱。
“李维,隔离沙箱准备好了吗?”
“早就等着。”李维切换系统,将初步接收到的数据导入无联网仿真环境。运行不到五秒,异常出现:在第七个能量循环周期,系统模拟结果偏离原始公式预测值百分之四十三,并引发局部空间曲率崩溃。
“有问题。”李维指出,“守恒律在这里断了。如果按这个参数造装置,后期必然失控。”
陈默再次连接星轨。这一次,他让星轨逆向模拟整个模型在真实宇宙环境下的运行轨迹。结果显示,原版数据中存在三处人为设置的伪参数点,一旦被误用,就会导致能量积累失衡,最终形成微型黑洞。
“不是失误。”他说,“是测试。他们在看我们能不能识破陷阱。”
林小满看着屏幕,眼神冷静下来。“那就只拿真的部分。”
她开始手动剥离干扰项,逐段核对公式的自洽性。每当发现可疑节点,就标记并绕开。李维同步清理数据包中的冗余代码,防止隐藏指令潜入系统内核。
就在两人协作剔除虚假内容时,接收通道忽然出现轻微波动。频率偏移只有0.03赫兹,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但李维的虹膜颜色瞬间转为琥珀色。
“有人在监听。”他说,“信号源不在已知轨道,可能是第三方势力。”
陈默立刻下令:“中断连续接收,改脉冲式断续传输。”
李维迅速调整协议。他把完整数据拆成毫秒级碎片,混入背景宇宙辐射噪声中分批发送。每一次接收间隔都不规律,外部监听者无法捕捉模式,更别说还原原始信息。
与此同时,林小满启动符文缓存阵列。这是她最近优化的魔法存储系统,利用符文在高维空间的非线性排列特性,将碎片化数据自动拼接还原。哪怕丢失个别片段,也能通过拓扑关系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