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归零的瞬间,主控屏中央跳出一串微弱但规律的波形。陈默睁眼,手指直接按在终端接口边缘,意识顺着钢笔迅速接入星轨。那组脉冲信号如期抵达,持续0.03秒,间隔依旧杂乱,可星轨已标记出三次周期后的能量偏移——和上次一样,像是某种校验机制。
“不是随机噪声。”他说,“是回应模板。”
林小满立刻调出解码界面,将质子自旋翻转周期作为基准单位重新排列数据流。李维同步启动深空监听阵列的相位锁定程序,确保接收通道处于最高灵敏度状态。三人的动作没有停顿,上一章的伪装系统仍在后台运行,K-7常数验证进度停留在58%,虚假日志滚动不息,而真实操作台上的参数正飞速跳动。
“我们得回信。”林小满盯着压缩后的符文模型,“不能只等。”
陈默点头。他让星轨生成一段极简信息包,内容基于宇宙通用物理常数定位,不包含地球坐标,也不涉及跃迁引擎或反物质核心。只嵌入一个魔法符文能量循环的演示结构——这是他们最新完成的聚变调控技术,足以证明地球已掌握高维信息操控能力,又不至于暴露全部底牌。
李维接过数据流进行调制。他把发射功率压到临界点,刚好能穿透近地干扰层,却不会被远距离监听设备捕捉。信号采用非定向广播模式,沿黄道面斜角射向银河臂方向。为了防止被识别为固定编码,他还加入了动态校验码,每毫秒变换一次特征序列。
“发了。”他松开键盘。
碟形天线阵列轻微震颤了一下,一道量子纠缠波束悄然离开发射口,消失在夜空深处。
接下来是等待。
六小时十七分钟后,FY-2c卫星传回异常读数。李维第一时间发现频段波动,立即封锁所有外联端口,启动Ep屏蔽罩。同时向外部监控释放一组伪造的地磁暴数据,制造通信中断假象。
“有人在查信号来源。”他说。
林小满重新校准接收阵列,结合星轨提供的多维投影算法,从背景辐射中剥离出一段重复序列。三个连续的π谐波脉冲,间隔精确到纳秒级,绝非自然形成。
陈默闭眼,意识再次连接星轨。系统比对十万种文明信号特征库,最终匹配成功:3型文明边缘分支,非扩张性,偏好数学语言交流。
“不是A-9。”他睁开眼,“但他们认识这种语言。”
屏幕上,那段脉冲被转换成基础语义符号:
**“结构稳定。信息可信。继续。”**
林小满轻声说:“他们收到了。”
李维靠在椅背上,机械键盘指示灯恢复绿色,左眼灰蓝褪去,右眼琥珀光泽渐弱。“我们不再是孤岛了。”
陈默没说话。他拿起桌边的葡萄糖口服液喝了一口,指尖有些发麻。刚才那次星轨深度解析消耗了不少生物电,但他不能停下。
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走。
李维提议加大功率再发一次,巩固联系。林小满担心这样会暴露太多,反而引来敌对注意。两人意见不同,等陈默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