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冒进。”陈默说,“对方只确认了信息真实性,没给频率锁定参数,也没提技术共享。我们现在强推,等于主动暴露位置和意图。”
他下令建立自动监听哨兵程序,在现有频段设置触发机制,一旦检测到类似π谐波模式就立刻报警。同时让林小满编写五级响应预案,每一级递增技术透明度,确保后续交流可控推进。
“第一级只是确认存在,第二级展示基础能源模型,第三级开放部分通讯协议……一步步来。”
林小满开始调试新型储能装置与通讯系统的耦合接口。这次联络耗能巨大,必须保证下一次信号交互时能源充足。她把输出功率调整到最优区间,关闭冗余模块,使整体能耗降低三分之一。
李维则检查Ep屏蔽罩的稳定性,并更新跳频算法,防止敌对势力通过残留信号逆向追踪基地位置。他还修改了沙箱环境中的伪造进度曲线,让“K-7常数研究”看起来仍在缓慢推进,避免外部观察者察觉异常。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凌晨四点十八分,主控台自动记录下第一条星际外交日志:
**“地球纪元2011年12月3日凌晨4点18分,人类首次收到来自非敌对星际文明的确认回应。信号源暂编号‘b-1’。初步判定为潜在盟友。联络状态:开启。”**
陈默靠在椅背上,又喝了一支葡萄糖口服液。他的呼吸平稳,眼神清醒。刚才的眩晕感已经缓解,但星轨提示生物电储备仍未完全恢复。
他抬起手,在空中缓缓画出一个闭合的符文环。这不是防御阵列,也不是攻击结构,而是连接符号——象征沟通,而非对抗。
这个动作做完后,他重新插上钢笔,保持低功耗链接状态,让星轨持续扫描深空频谱变化。虽然目前没有任何新信号出现,但他知道,对方既然回应了,就不会彻底沉默。
林小满坐在能源终端旁,手指还在面板上微调参数。她的镜片反射着淡蓝光晕,那是新型储能装置正常运转的标志。只要下次联络需要高强度输出,这套系统能支撑至少九十分钟的连续发射。
李维半躺在监控席,双眼未完全闭合。他的瞳孔颜色交替闪烁,正在用虹膜异色症带来的神经直连模式扫描宇宙背景波动。这种状态让他能感知到普通人无法察觉的数据流强度变化。
三人谁都没有离开。
灯光柔和,仪器运行平稳,主屏上跳动着“监听中……无新信号”的提示。空气里只有低频的电流声和偶尔敲击键盘的响动。
突然,接收阵列发出一声短促提示音。
李维猛地坐直身体,双手搭上机械键盘。林小满抬头看向主屏,手指悬停在控制键上方。陈默睁开眼,目光落在刚刷新的数据行上。
一段新的脉冲序列正在进入接收缓冲区。
间隔依旧是0.03秒。
但这一次,前三个脉冲之后,出现了四个额外的谐波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