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在!”卢象升应声出列。
“你亲自去一趟大同。”林枫的语气不带丝毫感情,“带一个加强营的快反旅,乘火车去。给王朴两个选择:第一,无条件接受整编,交出兵权,本人入军事学院学习改造;第二,视为叛军,剿灭。”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他选择第二条……不必留情。我要用他的人头,告诉所有还抱着军阀梦的人,时代,已经变了。”
卢象升领命而去。一周后,消息传回,王朴试图负隅顽抗,被快反旅在炮兵和机枪的支援下,迅速击溃,王朴本人被阵前正法。大同镇被彻底打散重组,合格的士兵经过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后补充进联邦国防军,军官则全部进入军校回炉。
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其他心怀异志的旧军将领,军事整合的步伐骤然加快。
而在思想层面,新旧观念的拉锯战更是无处不在。
顾炎武主持的《联邦新报》与张溥在江南艰难维持的《格物学报》,依旧是舆论的主阵地。他们不仅要面对旧文人的口诛笔伐,还要应对民间根深蒂固的迷信和保守思想。
“执政官,您看看这个。”顾炎武苦笑着递过一份来自北直隶某县的报告,“当地百姓抵制我们新建的蒙学堂,说读了格物之书会‘冲撞灶神’,引来灾祸。他们更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三字经》,哪怕先生只是个落第的老秀才。”
林枫看着报告,有些无奈,又有些理解。数千年的惯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不必强求,更不能粗暴干涉。”林枫指示,“让地方官多做解释,让格物院多搞一些通俗的、有趣的科普展示,比如那个‘摩擦生电’的小实验,就很能吸引人。同时,我们的蒙学堂,不仅要教格物算学,也要教《联邦宪章》,教忠勇爱国(忠于联邦,勇于为民),教卫生常识。我们要用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更实用的知识,去赢得人心。”
他看向顾炎武和张溥:“思想的阵地,需要耐心和智慧。我们要证明,我们的道路,不仅能带来强盛,更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启明元年的这个冬天,华夏联邦在阵痛中艰难前行。林枫如同一个高明的医生,时而用温和的调理化解南方的经济梗阻,时而用锋利的手术刀切除北方的军事毒瘤,时而又用耐心的疏导安抚思想上的混乱。
他知道,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当联邦的法律、制度和理念,真正渗透到这个古老国度的每一个角落,取代那些运行了千年的潜规则和旧观念时,这个新生的巨人,才能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才能将全部的力量,投向更加遥远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