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的初夏,西山这台精密的机器,按照林枫绘制的蓝图,开始在海上与草原两个全新的战略方向上全速运转。
被命名为“启明”号的试验性混合动力帆船,在登州外海一处隐蔽的港湾内缓缓下水。这艘船体量约三百吨,外观仍以传统的福船为基底,但其尾部却加装了一个格格不入的明轮推进器,船舱内安置着一台小型蒸汽机,粗大的烟囱冒着黑烟。在无风或需要逆风机动时,蒸汽机能驱动明轮,提供持续的动力。
“启明号”的首任船长,是一位名叫何良傅的前大明水师把总,因不满上官贪腐而投奔西山。他站在崭新的甲板上,心情复杂地看着那轰鸣的机器。
“何船长,感觉如何?”陪同试航的格物院机械科教习问道。
何良傅深吸一口带着咸腥和海煤混合气味的海风,感慨道:“匪夷所思……真是匪夷所思!有了这‘铁牛’助力,逆风逆流皆可前行,这海上行船的规矩,怕是要改写了!”
与此同时,周文望主持的“水师学堂”也招收到了第一批三百余名学员。他们中既有被高额饷银吸引来的老水手,也有西山体系内选拔出的机灵少年。课程除了传统的操帆、驶风、牵星术外,更增加了格物院编写的《基础航海力学》、《海图识别与绘制》,甚至还有简单的蒸汽机维护。林枫的目标,是培养出既能驾驭风帆,也懂基础科学原理的新一代海军军官。
更重要的突破来自贸易线。经过艰难的秘密接触,陈文渊派出的商队终于通过中间人,与在鸡笼(台湾)活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搭上了线。初次交易,西山用十架精美的自鸣钟、五面等人高的玻璃镜以及一批优质的精钢刀具,换回了荷兰人船上的五十担硫磺和十桶硝石。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条海上生命线,终于被打通了第一个节点。
在“启明号”下水的同时,巴特尔带着林丹汗的回复和第一批五百匹蒙古战马,再次来到了西山。林丹汗几乎全盘接受了林枫的条件,对那五百支燧发枪和二十门炮望眼欲穿。
由三十名老兵和十名格物院技术士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跟随巴特尔北上草原。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武器,还有西山的标准操典和基本的后勤维护理念。
一个月后,顾问团从草原发回了第一份详细的观察报告,由信鸽和接力快马传回:
- 察哈尔部勇士单兵素质极高,骑术箭术精湛,但纪律松散,缺乏协同作战概念。
燧发枪和火炮在初次展示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蒙古人视为“天雷之器”。
林丹汗对顾问团较为礼遇,但其内部部落首领成分复杂,对西山的态度不一,需警惕。
关于更北方“罗刹人”的情报开始零星汇集,他们似乎正在向黑龙江流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