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语”买手店的初步成功,像一缕强劲的风,鼓起了苏晚心中那面名为“自信”的帆。她不再仅仅将设计视为一种精神寄托或秘密的挣扎,而是开始真正将其当作一份事业来规划和经营。与店主Joan的会面顺利得出奇,对方不仅确认了下一季的合作,还就产品线拓展、品牌定位给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苏晚带着满满的干劲和新的合作草案回到澜苑,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她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对着Joan的建议反复推敲,完善着下一季的设计方案,同时开始接触更多的面料商和加工资源,为即将到来的小规模生产做准备。
她全身心投入的样子,自然没有逃过陆瑾寒的眼睛。
他依旧很少直接过问,但那种无处不在的“关注”,却以一种更微妙、更深入的方式渗透进来。
比如,苏晚发现,她工作室的角落里,不知何时多了一台最新款的、专业级别的空气净化器,运行时几乎无声,却能确保室内空气始终清新——她之前曾因长时间面对面料染料和轻微粉尘,打过几个喷嚏。
又比如,她书桌的抽屉里,出现了一本精装的、关于独立设计师品牌运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书籍,书页间没有任何标记,却恰好是她目前知识体系中最欠缺的部分。
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某天她正在为一批新到的、价格不菲的进口有机棉面料超出预算而暗自焦虑时,陈铭拿着一份文件找到了她。
“苏小姐,”陈铭将文件递给她,“先生吩咐,将澜苑名下的一间闲置小型仓储中心划拨给您使用,距离您合作的加工厂很近,可以节省您的物流成本和时间。这是钥匙和使用权限文件。”
苏晚怔怔地接过那份文件,看着上面清晰的地址和权限说明,心中震撼无以复加。仓储中心?他连这个都替她考虑到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供必要条件”,而是切切实实地在为她的“事业”扫清障碍,提供助力。并且,他做得极其有分寸——给予资源,却不干涉运营;提供便利,却保留她的绝对主导权。
她抬起头,看向陈铭,想问什么,却又不知从何问起。
陈铭似乎看出了她的疑惑,微微躬身,语气平和地补充了一句:“先生看了‘絮语’的销售数据报告。”
只此一句,便不再多言。
苏晚的心猛地一跳。他看了销售报告?所以他知道了她的作品很受欢迎?这就是他进一步提供支持的原因?
是因为她的“成功”证明了他的投资(如果这算投资的话)眼光没错?还是因为……她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赢得了他的……认可?
这个认知让苏晚的心情变得极其复杂。一方面,她为这种不带压迫感的支持感到一丝暖意和动力;另一方面,她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动向,依旧在他的掌控和评估之下。她的“成功”,似乎成了他决定是否继续“投资”的参考指标。
这种被“评估”的感觉并不舒服,但比起之前完全的禁锢与否定,已是天壤之别。
晚上,陆瑾寒难得地准时回到了澜苑用餐。团团已经可以自己坐在加高的婴儿餐椅上,挥舞着小勺子,努力地往嘴里送食物,虽然弄得满脸满桌都是,却兴致勃勃。
苏晚坐在一旁,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心里还在琢磨着新系列的面料搭配问题,有些心不在焉。
陆瑾寒坐在主位,安静地用着餐。他的目光掠过正和一块南瓜奋力搏斗的儿子,最后落在微微出神的苏晚身上。
她穿着简单的家居服,头发松松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纤细的脖颈。比起宴会那天华服珠宝的明艳,此刻的她更显清丽温婉,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思索,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和有神采。
那种专注投入的光芒,是他以前从未在她身上看到过的。
“进展如何?”他忽然开口,打破了餐桌上的安静。
苏晚回过神来,愣了一下,才意识到他是在问自己工作室的事情。她有些意外,这是他第一次在非正式场合,主动问起。
“还……还算顺利。”她斟酌着措辞,“在和‘絮语’谈下一季的合作,也在准备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