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以笔为刃(2 / 2)

他古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真切的温和笑容:“七少爷有心了。老太太厚爱,老朽愧领。少爷勤勉好学,天资亦是不凡,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这便是明确的接纳和鼓励了。

苏喆知道,目的已经达到。他又谦逊了几句,便告退出来。

他并未在宋先生面前提及任何关于苏明远的话,甚至没有暗示那日的惊马。有些事,点到即止。宋先生是聪明人,自有判断。他今日前来,只是埋下一颗种子,加固自己在师长心中的“勤勉、知礼、受老祖宗看重”的形象。

果然,次日课堂上,宋先生对苏喆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提问时,会多给他一些思考的时间;点评课业时,对他的优点也会稍加肯定。虽然依旧严格,但那眼神中的欣赏,却是藏不住的。

而与之相对的,在讲解《礼记》中“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段时,宋先生却罕见地脱离了书本,引申开去,沉声道:“读书人,首重品行。即便身处暗室,亦要心胸坦荡,言行如一。切不可因一时意气,行那宵小之事,背后暗箭伤人,非君子所为,亦有违圣贤教诲!”

他说这话时,目光虽未特意看向谁,但苏明远及其身边的几个跟班,却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脸上火辣辣的。他们岂会听不出先生的弦外之音?

苏明远心中又惊又怒。他没想到,苏喆这庶子竟如此狡猾,不声不响就走通了宋先生的门路!还让先生当众说出这般指桑骂槐的话来!

他恶狠狠地瞪了苏喆一眼,却见对方依旧那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沉静模样,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这种全力一拳却打在空处的感觉,几乎让苏明远憋出内伤。

这一次无形的交锋,苏喆并未与苏明远发生任何正面冲突,甚至未曾提及一字半句。他只是巧妙地借用了老太太的“势”,送上了一份恰到好处、让对方无法拒绝的“礼”,便成功地在自己与师长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更为牢固的联系,同时,也借师长之口,对苏明远的卑劣行径进行了一次不点名的敲打。

效果立竿见影。至少在家学之中,苏明远等人再要使些小动作,便不得不掂量一下宋先生的态度。苏喆赢得了一片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

然而,苏喆心中并无丝毫放松。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苏明远的敌意根深蒂固,绝不会因为一次敲打就消散。而且,更大的舞台——靖安侯府的寿宴即将来临。

那将是另一个战场,一个关乎永昌伯府脸面,也关乎他苏喆“功劳”能否真正兑现的战场。

他回到听竹轩,目光掠过书架上那几幅他准备献给老太太的扇面小品,最终落在窗外。

风雨欲来,他需得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