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寻觅线索(2 / 2)

这个结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意。活埋,这是何等残酷的刑罚!

另一边,元元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她先是小心地将那块蜀锦残片用清水润湿,用柔软的毛刷轻轻拂去表面的浮尘,然后将其摊平在铺着白绸的托盘上,借助窗户透入的朦胧光线和一枚水晶放大镜,仔细审视。

“夫君,你看,”她招呼梁铮近前,指着残片上的纹样,“这金线牡丹的绣工极其精湛,金线的捻度、牡丹花瓣的层叠走势,都非普通织工所能为。还有这边缘的‘沈’字绣印,针脚细密均匀,是用了心的。”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拥有这等手艺,又姓沈的织工……范围应该可以缩小很多。”

接着,她又拿起那些腐朽的青布碎片,虽然布料本身已脆弱不堪,但其编织的纹理仍依稀可辨。“这种‘双经双纬’的织法,经纬线交织紧密,形成的布面比寻常平纹布要厚实耐磨一些。我记得……江宁本地,好像只有城西的‘福记布庄’出产这种料子,因为他们家有一台祖传的改良织机,专织这种布。”

就在这时,殓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秦泰掀帘而入。他依旧是那身利落的锦衣卫常服,带来一身外面的热气。

“梁兄,”秦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探查后的确定,“织坊周边那片桑园,我亲自去看了。埋尸点的土色确实与周边有异,更为板结,夹杂的杂物也少,像是回填土。最重要的是,旁边那棵老槐树的树根,有几根已经紧紧缠绕并穿透了骸骨的脊椎骨,这种程度的共生,绝非一年半载能够形成,确认是刻意选址埋尸,时间不短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我已凭借锦衣卫的权限,暂扣了织坊库房近两年的所有出入账册。周瑾不是说去采买丝线吗?正好查查,库房里是否异常支取过蜂蜡、铁索这类东西。”他的作用清晰明确——利用身份优势,提供场地勘察的权威结论,并控制关键的几本账册以供梁铮查阅。

正说着,赵彦茹派来的心腹家仆也赶到了,呈上一份抄录工整的文书。“梁大人,梁夫人,”家仆恭敬禀报,“这是我家夫人查阅了江宁县近五年黄册后,特意筛选出的记录。永乐二十四年三月,籍贯沈家村的‘沈阿福’,年二十三,职业登记为‘锦记织工’,备注栏写着‘外出未归’。”

沈阿福!锦记织工!

与蜀锦残片上的“沈”字绣印,以及元元对织工手艺的判断,完美契合!

梁铮与元元对视一眼,心中都是一震。这条线索太关键了!几乎可以确定,这具无声的骸骨,就是那位失踪一年多的年轻织工——沈阿福!

“去沈家村!”梁铮当机立断,必须立刻找到沈阿福的家人进行确认。

“我去福记布庄,核实这青布的来源和购买记录。”元元立刻接上,她的调查方向与梁铮的入户访查形成了完美衔接。

秦泰点头:“账册我会尽快梳理,若有发现,即刻告知。另外,我会加派人手,盯着周瑾的府邸,看他何时‘采买归来’。”他的任务依旧是辅助——人手监视、查阅账册。

梁铮夫妇牢牢占据着推理的核心位置,一个负责尸检定性、直击死者身份,一个负责物证溯源、追踪涉案物品;而秦泰则如同最可靠的后盾,利用其特殊身份,为他们扫清障碍,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和保障。

案件的迷雾,正在这紧密的配合中,被一层层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