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朔风砺刃(1 / 2)

漠北的寒风,如同无数把无形的锉刀,持续不断地刮过被战火燎灼过的广袤草场。昔日丰茂的牧草,如今只剩下焦黑的根部与裸露的泥土,空气中混杂着硝烟燃尽后的呛人气息、泥土的腥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与深秋那深入骨髓的凛冽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胜利背后苍凉的画卷。

昨日顺军奇袭俄军粮草囤地的喧嚣与混乱已然彻底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过后特有的、沉重的肃穆与有序的繁忙。

晨曦挣扎着穿透稀薄的云层,将微光洒向大地,光线中,那些尚未完全沉降的尘埃与忙碌士兵们呵出的浓重白气清晰可见,仿佛给整个山谷蒙上了一层流动的纱幔。那座至关重要的山谷要隘,如今已彻底换了主人,猩红的“顺”字大旗取代了残破不堪的沙俄双头鹰徽,在渐亮的天光与凛冽寒风中猎猎作响,宣示着不容置疑的主权。

吴三桂与李定国并肩立于刚刚夺取的敌军辕门之上,木质望楼在他们的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他们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山下那片因失去后勤命脉而明显陷入混乱的罗刹军营。那里的炊烟稀疏零落,与往日那种密集而规律的景象相比,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仓皇与窘迫,营寨的布局也显得散乱了许多,失去了往日的严整。

“元芝与刘姑娘此番探营,居功至伟。”李定国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宽阔的手掌按在冰凉的木栏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若非他们不避艰险,探明虚实,我军焉能如此精准一击,断其根本。此等胆识与心细,实乃我军之幸。”他的目光投向远处俄营的混乱,语气中充满了对后辈的肯定。

吴三桂微微颔首,冷峻的面容上难得地露出一丝松快,但那松快之下,依旧是挥之不去的警惕:“确是少年英杰,可堪大用。只是,俄虏火器犹在,其铳炮之利,你我皆亲眼所见。困兽之斗,犹不可小觑,需得严防其狗急跳墙。”他的视线锐利如刀,投向远方俄军营寨,那里虽然人马喧嚣,却已然失了章法,更像是一头被扼住喉咙、因饥饿而焦躁不安的猛兽在做最后的挣扎,这反而让他更加谨慎。

戚睿涵与刘菲含此刻正站在两位主帅身侧稍后的位置,他们脸上带着彻夜未眠的疲惫,眼窝深陷,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闪烁着混合了胜利喜悦与沉重责任的复杂光芒。听着主帅毫不吝啬的称赞,戚睿涵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虽略带沙哑却清晰坚定:“国公爷、蜀国公过誉了,此乃分内之事,全赖将士用命,上下同心,晚辈等不过是尽了些许绵薄之力。”他的姿态谦逊而沉稳,并未因功劳而沾沾自喜。

刘菲含则更专注于观察,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搭在望楼的栏杆上,目光依旧锁定着山下俄军的调动,闻言轻声补充道:“敌军移动似乎已无前几日那般协调,各部之间联络亦显迟滞混乱,斥候回报其内部似有争执之声。看来断粮之效,已开始显现,其指挥体系正在瓦解。”她的分析冷静而客观,带着理科生特有的条理。

不久,派出的侦察兵带回更确切的消息:俄军营地内已为所剩无几的粮秣发生了数次小规模冲突,甚至有军官为控制存粮而拔刀相向,军心涣散,士气低迷已至谷底。

吴三桂与李定国相视一眼,那是一种胜券在握、心照不宣的默契。李定国抚掌,声音中带着一丝决断后的轻松:“宁国公,看来元芝与刘姑娘所言不虚。我军现已占据绝对主动,与其此刻强攻,承受其濒死反击之火器之利带来的不必要伤亡,不若以静制动,深沟高垒,待其自溃。时间,如今站在我们这一边。”

“正合我意。”吴三桂抚须颔首,眼中精光一闪,“传令下去,各部严守要道,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加固寨栅。多设旌旗疑兵,派遣游骑不断骚扰其外围,使其不得安宁,亦不敢轻易全力突围。我们要做的,便是将这包围圈扎得如同铁桶一般,让北地这日益酷烈的寒风和无法抵御的饥饿,替我们兵不血刃地瓦解这支罗刹大军。”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酷,充满了老将于战场算计的智慧。

命令迅速下达。顺军将士们虽经一夜苦战,体力消耗甚巨,但胜局在望,士气正盛,立刻如同精密的器械般运转起来。挖掘壕沟的沉闷声响、设置拒马的撞击声、加固营垒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动作迅捷而有序。蒙古土司阿布鼐率领的骑兵则如同漠北草原上最狡猾的狼群,不断在俄军营地外围游弋穿梭,时而突前佯攻,引得俄军阵地一阵慌乱射击,时而发射冷箭,精准地收割着落单者的性命,搅得俄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片刻不得安宁。

包围圈内的俄军,最初的狂躁与愤怒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所取代。粮仓被焚掠一空的消息如同瘟疫般无法隐瞒,饥饿——这最古老也最可怕的武器,开始无情地啃噬着每一个士兵的肉体与意志。原本珍贵的战马被一匹匹宰杀充饥,可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反而加剧了机动力的丧失。

试图小股突围的队伍,往往还没靠近顺军的防线,就被以逸待劳的顺军哨骑或神出鬼没的蒙古骑兵发现并击溃。顺军的营寨壁垒森严,望楼上的哨兵目光如炬,壕沟后的火铳、弓箭严阵以待,让俄军每一次求生的尝试都付出惨重代价,却看不到丝毫希望。

时间在一种紧绷的、仿佛拉满的弓弦般的沉默中流逝。三天过去,俄军营地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而厚重的阴霾。原先还能听到的军官声嘶力竭的呵斥声、部队调动的嘈杂声,如今已变得稀稀拉拉,几不可闻。偶尔响起的火枪声,也显得有气无力,更多是出于夜间莫名的恐慌而非任何战术目的,如同垂死之人的最后几声呻吟。

戚睿涵、刘菲含与其他四位女子在顺军大营中并未闲着,她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贡献着力量。白诗悦和袁薇主动去了军中医官那里,帮着照料此前战斗中受伤的兵士。营帐内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和血腥气,她们虽不精医术,但包扎伤口、递水喂药、擦拭身体这些事做得细心周到,温言软语安抚着伤兵们的痛苦与不安。刁如苑和董小倩则协助军需官清点、分发物资,她们心思缜密,账目清晰,确保粮秣、被服、箭矢等军需无虞,井井有条。

刘菲含更是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仔细研究了从俄军丢弃的营地中搜集到的一些损坏的火绳枪和少量火药样品。她与戚睿涵在营帐中私下讨论时,眉头深锁,指尖轻轻拂过那冰冷的、带着异国风格的枪管,低声道:“他们的火器制造工艺,尤其是枪管的钻膛工艺和铸件精度,以及火药颗粒化的处理和配比,确实比我们目前军中所用的要精良一些。这直接影响了射程、威力和可靠性。此战若非断其粮草,迫其自乱,而是正面交锋,依仗城防或阵列对射,我军伤亡恐难预料。”她的语气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基于事实的严峻认知。

戚睿涵站在她身旁,目光同样凝重地落在那些缴获的武器上,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低声道:“菲含所言,正是我心中所忧。科技之力,于战场上已显现如此差距。待此间战事了结,回京之后,此事需列为重中之重,禀明陛下。方以智先生于格物之道钻研极深,他那边,或可再深入合作,集思广益。”

到了第五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天地间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呼啸。俄军营地终于爆发了最后的、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突围。成千上万饥饿而绝望的士兵,在军官残存的意志和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如同决堤的洪水,朝着他们认为包围圈最薄弱的一处——主要由李定国部防守的东南方向发起了亡命的、毫无章法的冲击。呐喊声、脚步声、稀少的马蹄声汇成一片混乱的狂潮,打破了夜的宁静。

然而,这一切早已在吴三桂和李定国的预料之中。顺军事先得到了夜不收的精准预警,早已严阵以待。当黑压压的、衣衫褴褛的俄军人群嚎叫着、步履蹒跚地冲来时,迎接他们的是壁垒后方密集如雨的箭矢和训练有素的排枪射击。

“砰、砰、砰”火铳的轰鸣次第响起,火光在黑暗中不断闪烁,如同死神的眼眸。铳声、弓弦震动声、顺军将士的喊杀声、俄军的惨叫声震耳欲聋,交织成一曲残酷的战争终章。阿布鼐率领的蒙古骑兵如同幽灵般从侧翼狠狠切入,马刀闪烁着寒光,将俄军本就混乱的阵型冲得七零八落,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崩溃。

战斗激烈而短暂。失去有效组织、体能濒临极限的俄军,尽管在求生本能下爆发出最后的力量,但在以逸待劳、战术得当、士气高昂的顺军面前,无异于以卵击石。天色微明时,战场已然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零星的抵抗和垂死者的呻吟。

视野所及,一片触目惊心的狼藉。倒伏的奇异旗帜、散落一地的各式兵器、以及无数不再动弹的人马尸体,无声地诉说着这场突围战的惨烈与注定失败的结局。残余的、面黄肌瘦的俄军士兵见大势已去,眼中最后一点光芒熄灭,纷纷丢弃手中沉重的武器,颤巍巍地跪倒在地,用生硬的语调或仅仅是通过动作乞求投降。

阳光终于彻底驱散了最后的晨雾,毫无保留地照耀在这片刚刚经历血与火最终洗礼的土地上。顺军将士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收押俘虏,清点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其中那些制式统一的火绳枪和几门轻便火炮引起了特别的关注。

吴三桂和李定国在亲兵的严密护卫下,缓步巡视着这片最终的胜利场,脚下的土地已被鲜血浸染成暗褐色。空气中弥漫着浓重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刺鼻的硝烟味,与初升太阳那充满生机的光芒形成一种奇异而残酷的对比。

“启禀宁国公、蜀国公,”一员盔甲沾满血污的副将快步上前,抱拳躬身禀报,“罗刹军主力已尽数被歼或投降,初步清点,俘获其主将以下官兵三千余人,缴获完好及损毁火铳约八百杆、各式火炮十五门、尚可驱使之战马百余匹。我军伤亡正在详细统计,然初步看来,远低于预期,可谓大胜。”他的声音带着激战后的沙哑,却也难掩兴奋。

吴三桂点了点头,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只有历经无数沙场后的沉静与深入骨髓的疲惫,目光扫过那些俘虏和阵亡者的尸体,沉声道:“妥善安置俘虏,勿要虐待,我军士卒亦需热水热食,好好休整。伤员,无论敌我,尽力救治。阵亡将士,务必仔细收敛,登记造册,回京之后,厚加抚恤其家眷。”他的命令透着一种超越阵营的、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与对己方士卒的体恤。

李定国望向远方蔚蓝如洗的天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一道白练:“漠北边患,经此一役,挫败罗刹东窥之锋锐,至少可保边境数年安宁。陛下那里,总算可以有个圆满的交代了。”他的语气中,带着完成重任后的释然。

戚睿涵、刘菲含等人也在战斗结束后不久来到了战场边缘。看着眼前这片尸横遍野、兵器狼藉的惨状,几位女子面色都有些发白,呼吸为之一窒。白诗悦紧紧握着袁薇的手,指尖冰凉;刁如苑望着那些年轻却已失去生命的面孔,轻声叹息,眼中满是怜悯;董小倩则默默握紧了手中的马槊,指节泛白,似乎想从中汲取一些力量。即便是早已见识过战阵残酷、亲手搏杀过的戚睿涵,望着这大战后的景象,心中亦不免沉重如铁。战争的胜利,从来都是以无尽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这个认知在此刻无比清晰而刺痛。

“我们赢了,”刘菲含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理科生特有的、试图用理性剥离情感的冷静分析,“但赢得很侥幸,也很…古典。”她转向戚睿涵,眼神锐利如手术刀,仿佛要剖开胜利的表象,“睿涵,你看到了吗?他们那些遗留的火器,虽然大部分被我们缴获了,但其背后代表的制造思路、标准化工艺和火药化学水平,差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次是靠谋略断了他们的粮草,利用了其补给线漫长的弱点。若下次是在旷野正面遭遇,对方是装备相当甚至优于我们、且后勤无忧的敌人呢?我们还能靠奇袭、靠围困、靠将士的血勇来弥补技术的代差吗?”

戚睿涵沉重地点了点头,刘菲含的话如同重锤,敲打在他心坎最深处,与他这些日子以来的隐忧不谋而合。“菲含说得对,一语中的。此战虽胜,斩除外患,却如同一声警钟,暴露了我朝在军械科技、乃至整个格物体系上的明显短板。罗刹人远道而来,补给漫长,尚有如此利器。那些更远的泰西本土之国,如我们魂游太虚时曾惊鸿一瞥的葡萄牙、英吉利、尼德兰,其火器与航海之发展,恐怕更为迅猛,日新月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围略显枯黄的草场,继续道,“还有农业。漠北苦寒,地广人稀,此次北伐,粮草转运之艰难,耗费之巨,你我亲眼所见。若能在此地,乃至全国,推广种植那些产量更高、更耐瘠薄的作物,使粮草能就地生产、储备,则我军日后行动将更为自如,国力亦将更为雄厚。我记得你之前曾详细提过的,那种理论上产量极高的稻种…”

“杂交水稻。”刘菲含接口道,眼中闪烁起科学探索的光芒,暂时驱散了战场带来的阴霾,“原理我大致知晓,三系配套育种法——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思路是清晰的,虽然具体操作极其复杂,涉及大量选育、测交和田间管理工作,周期也长,但并非不可尝试。还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些来自泰西或南洋的高产作物,耐旱耐瘠,应在此地及北方旱区大力推广。军事与民生,实为一体两面。强兵必先富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而富国之道,在于科技与农业并进,根基在于百姓能吃饱饭。”她的思路清晰,将一场战役的胜利,瞬间引向了一个更深远、更根本的国策层面。

两人的对话,在这胜利的战场上,显得格外凝重而富有前瞻性。凯旋的号角即将吹响,但他们都明白,一场无声的、关乎国运长久兴衰的、更为艰巨的竞赛,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数日后,大军班师。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押解着长长的俘虏队伍,携带着缴获的军械物资,踏上了南归之路。漠北的天空在深秋时节显得异常高远湛蓝,秋风送爽,却吹不散刘菲含眉宇间那抹凝重的思虑。

她回头望了一眼那片渐行渐远、曾经浴血搏杀的山谷草场,对身旁并辔而行的戚睿涵低语,声音几乎被马蹄声和风声淹没:“回去之后,我们有的忙了。显微镜的磨制、牛痘疫苗的完善推广,这些是筑牢根基;杂交水稻是解决饥馑、稳定民生的根本;而这火器改良…”她没有再说下去,但目光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心与紧迫感,已说明了一切。

戚睿涵迎着她的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握紧了手中的缰绳。阳光洒在他们年轻却已历经风霜与重任的脸上,也照亮了前方那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朔风砺刃,此战磨砺的,不仅是边关的和平,更是他们推动这个新生王朝走向更强盛、更稳固未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