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兖州雪冤录(1 / 2)

暮色四合,缓缓浸染了兖州城外的荒野。官道像一条灰白的带子,蜿蜒伸向视线尽头。道旁,一家孤零零的茶馆挑起了一盏昏黄的灯笼,那灯笼在初冬凛冽的寒风中不住摇曳,晕开一圈圈脆弱的光晕,仿佛随时都会被四周涌来的黑暗吞噬。灯笼下,“清泉茶馆”四个褪色字迹依稀可辨,门扉半掩,透出些许暖光和低微的人语。

李自成与戚睿涵身着寻常商贾的棉袍,坐在茶馆最不起眼的角落。粗木桌子泛着油光,上面摆着两碗已然半凉的粗茶。从兖州府城快马加鞭出来已有大半日,人困马乏,在此歇脚本是常情,但两人心中却无半分闲适。米桂琦受贿一案,表面上人证物证俱全,邓林铮的审讯,毕颙、封博能、郝安夫、顾秀品等人的供词,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几乎无懈可击。卷宗上的每一个字都像钉子,试图将米桂琦的罪名牢牢钉死。

然而,一股难以言喻的违和感,如同水底的暗礁,始终萦绕在戚睿涵的心头。他端起陶碗,抿了一口苦涩的茶水,目光扫过茶馆内寥寥无几的客人。李自成坐在他对面,威严的面容在跳动的灯影下显得格外沉静,但那紧抿的嘴角和偶尔掠过眸底的锐光,泄露了他心底深处不易察觉的阴霾与疑虑。这位一手建立起大顺王朝的皇帝,经历过无数风浪,对官场倾轧、阴谋构陷有着本能的警觉。戚睿涵带来的现代思维和逻辑分析,结合李自成自身的经验,使得他们对这看似铁板一块的案件,产生了共同的疑问。

茶馆里确实人不多。除了他们,只有隔壁桌围坐着三个行商打扮的汉子,风尘仆仆,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还有一个穿着打补丁的粗布短褂的老农,独自蜷在另一张桌旁,满是皱纹的脸被岁月和风霜刻得沟壑纵横,一双粗糙如树皮的手紧紧捧着一个缺口的陶碗,仿佛在汲取那一点点可怜的暖意。

起初,只是些零碎的交谈,关于行情,关于路途。但很快,话题便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兖州城近日最轰动的事件。

一个年纪稍长的行商呷了口浑浊的粗茶,咂咂嘴,语气里带着几分真切的惋惜,低声道:“听说了吗?京城来的那位米青天,被皇上亲自下旨拿下了!”

“哪个米青天?”他对面一个矮胖的同伴显然消息不太灵通,疑惑地问道。

“还有哪个?就是户部那位米桂琦米侍郎啊。前几日奉旨来查咱们兖州赈灾粮的那个年轻钦差。都说他刚正不阿,是个难得的清官,怎地就突然犯了事?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年长行商摇了摇头,叹息声在安静的茶馆里显得格外清晰。

那一直沉默着的老农,这时却重重地叹了口气,声音沙哑而沉痛。他摩挲着粗糙的陶碗边缘,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愤懑,有无奈,更有一丝深藏的绝望。

“清官?”他几乎是哼出了这两个字,“在这兖州地界,清官难做啊。赵知府他们……哼,”他顿了顿,似乎有所顾忌,但最终还是忍不住,“那才是真正的坐地虎,盘根错节,手段通天。米大人年轻,性子直,不懂这里的弯弯绕绕,怕是着了他们的道。”

“可不是嘛,”先前那行商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我有个八竿子才打着的远房亲戚在府衙当差,偷偷跟我说,那米大人被打入大牢后,受了刑,却硬是咬紧牙关,死活不肯认罪。听说……听说昏过去好几次。反观赵知府他们,这几日可是得意得很呢。”他的话语像一阵阴风,吹得灯笼的光晕都晃了晃。

老农浑浊的眼睛里那丝愤懑更加明显,却又被更深的无奈压下:“陛下远在京城,日理万机,哪里知道这千里之外的兖州府,有这么多弯弯绕绕。地方上,还不是当官的说了算?他们说你是黑,你就是黑,说你是白,你才是白。指鹿为马的事情,古来有之啊。米大人这一倒,往后……往后谁还敢来兖州替咱们这些草民说句公道话?苦的,终究还是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啊。”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变成了喃喃自语,那沉重的绝望感却弥漫开来。

“陛下不是最恨贪官污吏吗?登基以来,处置了多少蠹虫。这次怎么……”另一个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年轻行商脸上露出困惑的神情。

老农缓缓地摇了摇头,动作迟缓得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天高皇帝远呐……鞭长莫及。再说,这回听说证据确凿,白纸黑字,陛下又能如何?总不能凭空偏袒吧。只盼着……唉……”他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悠长而无力的叹息,所有的希望和失望都湮灭在这声叹息里。

这些来自底层最真实、最朴素的议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像一根根冰冷尖锐的针,精准地刺入李自成的心口。他握着茶杯的手指不由自主地收紧,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色。粗陶茶杯在他手中微微颤抖,里面的残茶漾起一圈圈涟漪。

戚睿涵侧目看向皇帝,只见李自成面色依旧沉静如水,但他那双深邃的眼眸里,翻涌的怒意与深沉的疑虑却越来越浓,几乎要化为实质喷薄而出。那句通过特殊渠道听闻的、赵在武在私密场合放出的狂言——“在兖州地界我就是土皇帝”,此刻仿佛在这些百姓无奈而悲凉的叹息中,得到了最残酷、最真实的印证。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民意的折射。

茶馆外,寒风呼啸着掠过枯黄的草茎,发出呜咽般的声音。灯笼摇晃得更加厉害,光影在墙壁上投下扭曲跳动的影子。

“睿涵,”良久,李自成的声音响起,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极力压抑却仍能听出的情绪波澜,“你怎么看?”他抬起眼,目光锐利地看向戚睿涵,那眼神似乎在说,他需要更缜密的分析来印证自己心中的判断。

戚睿涵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整理着脑海中纷繁的线索。他知道,此刻自己的话至关重要。“陛下,”他声音平稳,条理清晰,“臣反复思量,始终觉得此事蹊跷之处甚多。”

他略微停顿,组织着语言:“其一,动机不合常理。米桂琦若真贪财,为何在兖州期间,对赵在武等人送上的金银美人严词拒之门外?尤其是那名动江南的歌姬,他连面都未见便直接送回。若他早有贪念,以他钦差的身份,在兖州这块肥肉上,早就可以和赵在武他们沆瀣一气,上下其手,何必等到现在,又何必摆出那般清高的姿态?更可疑的是,他之前确实收受了一幅价值不菲的古画,但他转手就将画变卖,所得钱财分文未取,全部公开用于城东灾民的粥场和寒衣。此举若非真心为民,便是矫情掩饰。然而,若为掩饰,后续又为何如此轻易落入受贿的圈套?此乃矛盾一。”

李自成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其二,刑讯过程疑点重重。邓林铮上报,对毕颙、封博能、郝安夫、顾秀品等关键从犯用了大刑,夹棍、鞭刑、烙铁,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这几人的口供却如同铁板一块,纹丝不动,咬死原供。这本身就不合常理。寻常人,哪怕是经过训练的细作,在酷刑之下也难免心神动摇,供词出现细微偏差。而他们四人,口径一致得如同背书。反观米桂琦,邓林铮声称只用了‘轻刑’,仅是寻常问讯。可米桂琦入狱不过一日,我们安插的人便传出他数次受刑昏厥、伤痕累累的消息。这‘轻刑’只怕是邓林铮的欺君之词,其狠辣程度,恐怕远超想象。用刑轻重与犯人状态完全相反,此乃矛盾二。”

戚睿涵的目光再次扫过隔壁桌那唉声叹气的百姓,声音更沉:“其三,兖州官场生态。赵在武在此地盘踞多年,上下其手,喻兴伟、毕颙等人皆以其马首是瞻。若他们铁了心要构陷一个根基尚浅、缺乏地方支持的年轻钦差,联合起来制造伪证、统一口径,并非难事。其行事之嚣张,从民间风评和那句‘地头蛇’便可见一斑。”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戚睿涵语气凝重,“民心所向。陛下您也听到了,这些百姓,或许无知于朝堂律法,或许不明了案件细节,但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他们皆言米桂琦之冤,赵在武之恶。所谓‘天听自我民听’,民意向背,有时比卷宗上的白纸黑字更能反映真相。米桂琦在民间能有‘青天’之誉,绝非偶然。”

李自成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桌面上轻轻敲击。茶馆里短暂的安静,更凸显了寒风的呼啸。戚睿涵的每一句话,都像锤子敲打在他心上,将他最后的一丝犹豫彻底击碎。眼中那点阴霾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决然的、带着凛冽寒光的清明。

“啪!”李自成猛地站起身,将几枚铜钱拍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打破了茶馆的宁静。“回兖州。”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立刻,马上!”

他的动作和话语中的决绝,让隔壁桌的行商和老农都愕然望来。李自成却浑不在意,大步流星地向外走去,厚重的棉袍下摆带起一阵冷风。戚睿涵立刻起身跟上,心知皇帝已然动了真怒,一场风暴即将席卷兖州府。

与此同时,兖州府大牢深处。

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完全隔绝了阳光与生气。阴暗,潮湿,冰冷的石壁上凝结着水珠,缓缓滑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得化不开的、令人作呕的气味——是血腥气、霉腐味、便溺的骚臭以及某种绝望气息混合在一起的怪味。只有墙壁上零星插着的火把,投下跳跃不定、昏黄黯淡的光影,勉强驱散一小片黑暗,却更映照出牢笼栅栏上斑驳的污迹、地上散乱的稻草,以及挂在刑架上那些形态各异、带着暗沉血色的刑具的可怖轮廓。

米桂琦就被粗重的铁链锁在这样一个刑架上。他身上那件原本代表身份与尊严的官袍,早已被鞭子抽得破烂不堪,变成了一缕缕浸透鲜血的布条,勉强挂在身上。一道道鞭痕纵横交错,皮肉外翻,有些深可见骨。鲜血不断从伤口渗出,染红了残破的衣衫,又在阴冷潮湿的空气中慢慢凝固,结成暗紫色、触目惊心的血痂。他低垂着头,散乱污浊的发丝遮住了大半面容,只有那微微起伏的、极其艰难的胸膛,证明这具饱受摧残的身体里,生命之火尚未完全熄灭。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全身的伤口,带来钻心的剧痛。

牢门外传来铁锁链滑动的“哗啦”声,紧接着,厚重的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道略显臃肿的身影踱着方步走了进来,正是兖州知府赵在武。他身后,跟着如同影子般的同知喻兴伟和通判毕颙。

赵在武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志得意满,嘴角噙着一丝阴冷的笑意。他走到刑架前,像是欣赏一件精心打造的战利品,上下打量着米桂琦的惨状。牢房里污浊的空气似乎并未影响他的兴致。

“米大人,这兖州府的牢饭,滋味如何啊?”赵在武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和嘲弄,在空旷而压抑的牢房里回荡,显得格外刺耳,“比起京城玉馔堂的珍馐,怕是别有一番风味吧。”

米桂琦的身体微微颤动了一下,极其缓慢地,用尽全身力气抬起了头。散乱发丝间,露出他苍白如纸、毫无血色的脸,干裂的嘴唇上布满了血口子。然而,与这虚弱躯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双眼睛。尽管布满了血丝,尽管因为痛苦而显得有些涣散,但眼底深处,却依然燃烧着两簇不屈的火焰,清澈而坚定。他积蓄了一点唾沫,奋力啐出,却只带出一缕血丝,声音虚弱得如同游丝,却又字字清晰:“赵……在武……你构陷忠良,贪赃枉法……你……不得好死……”

“哈哈哈……”赵在武仿佛听到了世间最可笑的笑话,发出一阵得意而张扬的大笑,笑声在石壁间碰撞回响,“不得好死?米桂琦,你看看你现在这副鬼样子,站都站不稳,喘气都费劲,像条快咽气的野狗。你告诉我,是谁不得好死?”他凑近几步,几乎贴到米桂琦的脸前,压低了声音,语气充满了极致的嘲讽与赤裸裸的威胁,“你以为你是谁?海瑞?包拯?名垂青史?呵,你以为有陛下在京城给你撑腰,你就能扳倒我赵在武?就能清丈这兖州的田地,查清那赈灾的粮款?”

他的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带着冰冷的寒意:“告诉你,在这兖州地界,我才是地头蛇。盘根错节,你想象不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想跟我斗?你还嫩了点。从你不知天高地厚,踏入兖州,想要查账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是这个下场!你以为你的钦差身份是护身符?在这里,它就是你的催命符!”

米桂琦死死地盯着他,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里充满了鄙夷和愤怒。他牙关紧咬,不再浪费力气言语。身体的剧痛如同潮水般一阵阵袭来,但心中的悲愤与无力感更甚。他恨这些国之蛀虫,恨他们肆无忌惮地盘剥本就困苦的百姓,恨他们颠倒黑白,玩弄律法,更恨自己未能完成圣命,查明真相,反而身陷囹圄,使朝廷蒙羞,使君父担忧。

“怎么?不服气?还是没力气说话了?”赵在武见他不语,伸出手,用指尖轻蔑地拍了拍米桂琦那沾着血污和冷汗的脸颊,动作充满了侮辱性,“没关系,等你在那份认罪状上画了押,钉死了罪名,你的家产会被抄没,你那远在故乡的父母亲人,也要受你这罪臣的牵连。这就是你跟我赵在武作对的下场,这就是你不识时务的代价!”

就在这时,牢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慌乱的脚步声。喻兴伟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脸色煞白如纸,额头上全是冷汗,连官帽都歪到了一边,他气急败坏,声音都变了调,尖声喊道:“府尊,府尊,不好了!陛下……陛下他又回来了,仪仗已经到府衙门外了!”

“什么?”赵在武脸上那志得意满的笑容瞬间僵住,如同被冰冻一般,随即碎裂开来,得意的神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慌和难以置信,“怎么会……他明明已经起驾回京了。消息确认了吗?”他猛地扭头看向刑架上的米桂琦,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杀机,但事出突然,他强自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厉声对喻兴伟喝道,“慌什么?证据‘确凿’,邓林铮邓大人也是我们的人,陛下回来又能如何?还能凭空翻案不成!走,随我去接驾!”

他最后狠狠瞪了米桂琦一眼,那眼神复杂,混杂着未尽的威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随即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面色同样苍白的喻兴伟和毕颙,匆匆离去。沉重的牢门再次“吱呀”一声关上,落锁声沉闷而清晰。

牢房里重新恢复了那令人窒息的压抑和宁静,只剩下火把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爆响,以及米桂琦越来越粗重、却带着一丝解脱意味的喘息声。皇帝去而复返!这个消息,如同在无边黑暗中透进的一缕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悄然照进了米桂琦几乎被绝望填满的心田。一丝微弱却顽强的希望,如同石缝中的草芽,艰难地探出头来。他闭上眼,积攒着哪怕一丝一毫的力气。

兖州府衙大堂,此刻已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巨大的牛油蜡烛在鎏金烛台上燃烧,将堂上“明镜高悬”的匾额照得清清楚楚,也将堂下每一个人的表情照得无所遁形。

李自成高坐于公案之后,面色阴沉如水,周身散发着一股凛冽的寒气,让整个大堂的气温都仿佛降低了许多。戚睿涵按剑立于皇帝身侧,目光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视着堂下跪伏的一众兖州官员,眼神冰冷,不带丝毫感情。大堂内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实质,压得人胸口发闷,几乎喘不过气来。侍立两旁的衙役们也感受到了这非同寻常的压力,个个屏息垂首,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赵在武、喻兴伟、毕颙等人伏在冰冷的青砖地上,额头紧贴地面,不敢抬起。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堂上那两道冰冷目光的审视,后背的官袍已被冷汗浸湿。大理寺少卿邓林铮站在一旁,脸色也有些发白,他强作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恐惧。

寂静。令人难堪的寂静持续了许久,只有蜡烛燃烧的细微哔剥声。

终于,李自成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威严和冰冷,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众人的心鼓上:“邓林铮。”

邓林铮浑身一激灵,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