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95章 数据洪流与认知边界

第295章 数据洪流与认知边界(1 / 2)

风域湖灵能网的成功构建与三角稳定连接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墟门的探索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阶段。基地内部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巨大成就感与更强烈求知欲的微妙气氛。成功带来的兴奋是短暂的,紧随其后的是面对浩瀚未知时,那种更为深沉的敬畏与紧迫感。

指挥中心,或者说现在应称为“灵网监控中心”的主屏幕上,原本代表墟门能量输出的那条平稳直线,已经被更为复杂、多维的动态可视化数据界面所取代。来自风域湖灵能网、昆仑之环以及星脑的预处理数据流,如同三条不同颜色的信息瀑布,在屏幕上奔流不息,最终汇入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重构的复合模型之中。

“数据流稳定,带宽利用率已达设计峰值87%。”数据工程师报告道,声音带着一丝紧张,“星脑‘谛听’算法已全负荷运行,正在尝试建立初级能量语言语法模型。”

羊羽、林夕和袁老站在主控台前,目光紧锁屏幕。那构建中的墟门能量流动实时动态透视图,其复杂程度远超最初的想象。它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多节点的拓扑结构,能量光流在其中以不同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穿梭、叠加、干涉,仿佛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活着的精密电路,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基于能量与信息纠缠的“代谢网络”。

“看这里,能量流在第三节点和第七节点之间出现了周期性涡旋。”林夕指向透视图上一个不断生成又消散的微小旋涡,“涡旋生成周期为11.34秒,持续时间0.07秒,伴随有特定频谱的能量辐射微峰。星脑标注其为‘特征模式。”

“关联物理传感器数据。”袁老命令道。

另一块屏幕上立刻调出了湖底对应区域的实时物理参数:水流速度、水压、温度、声波背景噪音……数据显示,在“特征模式”出现时,该区域的水流速度有低于仪器误差范围的、极其细微的加速,同时背景噪音中出现了一种频率极高的、几乎与环境噪音融为一体的特殊谐波。

“这不是简单的能量流动,这是……信息交换?”羊羽的灵觉敏锐地捕捉到了那种谐波中蕴含的、极其微弱的“意图性”,尽管他无法理解其含义。“能量涡旋像是某种‘逻辑门’的运算过程,而辐射和声波谐波,可能是其输入或输出的‘信号’。”

“将‘特征模式及其所有关联数据,包括物理环境参数变化,打包发送给计算科学组和理论物理组。”林夕迅速下令,“我们需要交叉分析,确认这是否符合某种已知或未知的计算模型。”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基地各个专业团队高速运转。计算科学家试图将能量流动模式映射到现有的并行计算、神经网络甚至量子计算模型上;理论物理学家则从场论、弦论等角度,探讨这种能量-信息耦合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而信息工程专家则专注于解析那种高频声波谐波,试图将其解码。

然而,进展缓慢。墟门内部展现出的“逻辑”与人类已知的任何计算范式都存在巨大差异,其能量流转的拓扑结构充满了非欧几里得几何的怪异感,许多连接看似违背因果律。而那高频谐波,经过最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解析后,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周期、非线性的复杂波形,无法被归类为任何已知的编码方式。

“我们像是在试图用牛顿力学去理解量子纠缠。”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无奈地摇头,“基础框架不同,很多概念甚至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强行套用现有模型,而是让星脑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出它自身的语法和逻辑。”羊羽提出了新的思路。他的灵觉告诉他,墟门的“语言”更接近一种基于整体关联和模式识别的“语法”,而非线性的符号逻辑。

“同意。”林夕点头,“启动‘无监督模式识别’程序,降低预设模型权重,让星脑专注于发现数据本身的内在关联性和重复模式。”

星脑的运算资源再次调整,庞大的算法集群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咀嚼”这前所未有的灵能数据洪流。它不再试图将数据塞进人类预设的盒子里,而是像观察星轨般,寻找其中自发的规律。

与此同时,灵能网络带来的另一个巨大优势开始显现——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连续数十小时的监控显示,墟门的能量输出稳定得令人难以置信,那种曾经让研究者们寝食难安的、仿佛随时可能失控的“低语”背景噪音,几乎降低到了不可测的水平。灵网如同一个精密的恒温恒湿箱,为墟门这个娇贵而强大的“种子”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孵化环境。

这种稳定性,使得研究者们能够进行一些之前不敢想象的、更为精密的“主动探测”实验。

“准备进行‘微激励’实验序列一。”在得到袁老和安全委员会的批准后,羊羽下达了指令。

实验目的是向灵能网络注入极其微弱的、特定频率和模式的外部能量脉冲,观察墟门以及整个灵能网络系统的响应,以此探知系统的弹性、反馈机制以及可能的“学习”或“适应”能力。

第一次实验,注入的是与墟门基础共鸣频率完全一致的稳态正弦波脉冲,能量强度仅为灵网自身维持能量的百万分之一。

脉冲注入的瞬间,主屏幕上,代表灵网能量的乳白色光网微微一亮,波动如同涟漪般传导向中心的墟门。墟门的能量透视图显示,其表层的能量流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在其核心区域,几个原本平稳的能量节点,亮度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同步的增强,持续时间恰好与脉冲长度一致,随后迅速恢复。

“反应阈值极低,响应精确同步,恢复能力极强。”林夕记录着观测结果,“系统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稳定性。”

第二次实验,注入的是频率略有偏移的脉冲。

这一次,墟门的反应有所不同。核心能量节点没有同步增强,反而在偏移频率注入的瞬间,灵网自身靠近注入点的几个硒玉节点,其能量输出自动发生了微小的频率调整,产生了一个“反相声波”,恰好抵消了大部分偏移频率的影响,使得传递到墟门的净扰动微乎其微。

“自适应补偿!”一位能量学专家惊呼,“灵网在自我调节!它不仅在稳定墟门,也在保护墟门免受外部微小干扰!”

这个发现令人振奋。这说明灵能网络并非一个被动的能量阵列,而是一个具备初步智能响应能力的动态系统。硒玉之间的能量耦合,以及它们与墟门的深度共鸣,似乎催生出了某种简单的、基于能量场动力学的“群体智能”。

第三次实验,羊羽决定尝试更复杂的模式——一个简短的、由三个不同频率按特定时序组合的编码脉冲。

脉冲注入。